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推出的背后,是公众对博物馆需求的升级。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2016年度全国注册登记博物馆总数达4873座,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4246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7.1%。2016年度全国举办展览3.08万次,实施专项教育活动10.9万次,参观人数约9亿人次。
但“博物馆=旅游点”的偏见和单薄认知,在大众群体中广泛存在。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
博物馆文化时尚化成为趋势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巡视员罗静在开播仪式上回忆,当几个月前《国家宝藏》最后策划稿放到自己案头时,内心有些小惊喜,“一年前我们组织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时,大家普遍认为,除了博物馆外,每个观众都可能成为博物馆知识的生产者;除了博物馆外,电视、网络社区与学校都可能成为博物馆传播的重要阵地。”他认为,《国家宝藏》是在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文物走出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创新和尝试。
今天,博物馆文化已成为年轻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到博物馆参观的30岁以下人群比重达七成左右,博物馆文化的青春化、时尚化成为趋势。作为文博界的超级大IP,近年来展览、文创、纪录片、电影、话剧动作不断的故宫,已成为年轻文化的一大“潮牌”。
谈到品质节目对于文博形象和内核传播的巨大能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央视打造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打动了太多人的心,点赞最多的是18岁到22岁的大学生,引发今年超过1.5万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到故宫修文物。我觉得《国家宝藏》是一个可以打动亿万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一个节目,他们期盼这样的节目,期盼太久了。”
九位馆长组成国宝守护联盟
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看来,借助媒体力量和影响让文物活起来是一种重要方式,当央视提出制作这样一档探索类文博节目时,双方一拍即合。“这次给我最深的一个印象是,央视拍摄组和我们九个博物馆尽心尽力,用两年时间打磨,产生的效果可以让博物馆通过电视传播达到一个新广度,这对于博物馆文化进入千家万户是个推动。央视这档节目播出以后会激发很多人进一步的兴趣,让他们走进博物馆。”
开播仪式上,当节目总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发言时,现场响起“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的歌声,这也是她的心声。“我写了一句开场白给张国立:一看到这炫酷的开场就知道我们是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也许有人要说,这是央视节目惯用的“煽情”,但这一次的“煽情”却让人激动不已。在节目制作期间,所有创作人员被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节目组期待,通过《国家宝藏》让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触摸到文物身上的温度,感知到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
据悉,九家博物馆馆长将组成“国宝守护联盟”,99套9张签名纪念门票套装将送给幸运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