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相机的使用,各种特定环境、各种题材的拍摄技法等等。在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就创作而言,任何一幅作品的产生,若没有过硬的基本功,作品是无法完成的。
然而,技术并不是摄影的全部, “技术可以造就能工巧匠,却不能造就艺术家。艺术是要思想的,要感情的,要多方面修养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影友阅读了海量的摄影书籍,学习了各种拍摄技巧,到过了五湖四海很多地方,拍了不计其数的照片。而摄影的水准却不见有效提高的根本原因。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拘泥于各种摄影教材、唯大师言论是从,马不停蹄的四处创作,而忽略了内在的艺术修养,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无论其从事摄影时间如何长,拍摄数量如何多,除却画面内容的更迭,势必不会有本质的提高。
“万物之中皆有美,能否发现和表现这些美是拍照和摄影的区别。”摄影的根本在于发现,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现实之中的超现实;在于表现,撇除取景框中无关的信息,留下经过你意志提取的现实片段。当我们在欣赏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时,表面是被作者呈现的内容所吸引,而究其必然是作品中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蕴含的艺术修养。那么如何发现和表现?
一:摄影的“通”,研究不同艺术类别内在的关联,做到触类旁通。
与摄影最接近的艺术门类当属绘画,一、两者具有相同的美术特征。二、都是以平面描绘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三、具有相同的表现生活的瞬间性。
绘画以笔墨,摄影则用相机,两者的工具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运用构图、色调、光影…等营造出美好的画面,所以二者间道理相通,只是运用之法各异。
摄影作品以借鉴中、西绘画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典型如郎静山先生,其作品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先生将现代摄影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走出一条 “集锦摄影”的新路。虽其作品后世颇多争议,但在中国摄影史确是举足轻重。
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由此可见,先生有此成就,并非执着于摄影技巧或是单纯形式上的模仿,当与其深厚的古典文化积淀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且相互间必有相交的部分,有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上的相通,如摄影与绘画;更多的则是表现题材的内在相通,如“春天”,可以有摄影、音乐、文学、绘画…等各种形式来表现。
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词意指书法是人的心理呈现,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意谓人与字,二而一,见字如见人。同义词汇还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诸如此类。虽然各艺术门类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其本质都是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的出现、发展直至各书画流派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因而有了“书画同源”一说,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相同的规律,书法用笔的枯润、墨色的浓淡在绘画中的运用之法,以及绘画布局与书法结构之理俱皆相通。因而说: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
同样,一如 “高山流水”“渔舟唱晚” “月光曲”“春之声圆舞曲”这些具有强烈画面感的中外音乐,其时间性,旋律感,节奏感,无疑与书画相通。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必是沿着时间的脉络,点、横、竖、撇、捺、按需排列,就像一首乐曲,通过运用“宫、商、角、徵、羽”或“哆、唻、咪、发、唆、啦、西。”不同长短、间隔的音符构成的曲子,描绘着一个个或“波澜壮阔”或“宁静祥和”,或“兴高采烈”或“黯然销魂”的情与景。
而音乐与文学又同出一辙,以中国文学为例,最早的《诗经》,其中的《国风》便是各地的民歌,其中的《颂》就是祭祀时所用。“诗歌”二字,诗是文学,歌则是音乐。之间的关系与生俱来的那么密切。至于文学与书画的关系,更是难分彼此。
艺术的表现题材的多样化,具有的变化性和美感,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现。相通之处的根源便在于艺术源于生活。多年前,一位漫画家朋友称某出版社向其约稿,对方提供文字,由其创作四格漫画,因彼此相知已久,便诚邀我参与其中。观其文,会其义,绘其像,把抽象的文案转换为具体的影像,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便欣然领命。之后,每每有一初稿便与我商讨,反复推敲,如此经年有余,以至于养成在阅读时便会下意识的在脑子里构建画面。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对影像创作不无裨益。
二:摄影的“融”,艺术观念及思想情感的转化和融合。
“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而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相比画技,画境为上,空灵,画即抒胸臆见意境 而轻技巧 薄艺能,抒胸臆 在逸 在适 见意境 在空 在幽 王维之诗画皆空灵,诗中有画,画中韵诗,此艺之道也”。影片《启功》中这一段文字道出了诗、书、画、艺术成就在于三者之间的融会贯通。推而广之,摄影亦是如此。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那些就摄影论摄影,唯技巧、唯器材、唯大师言论是从的观点及方法,势必使摄影之路越走越窄。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这是一个问题在两个层面上的解答。从技巧层面来看,各门类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各异。而从观念层面来看,艺术作品皆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现,源于作者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艺术创作的动机,一定是艺术家看待事物时思想情感的触及,就摄影来说,同样的主题,不同的摄影师来拍摄,所呈现的画面一定是大相径庭,因为历史背景不同、作者自身经历、性格不同。亚当斯说“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在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实际上是我们许多年和多方面积累的审美观、洞察力、表现力的完全释放,所谓“厚积薄发“。
一个杯子,由两位不同的摄影师来拍摄,一位关注的是杯子的质地、色彩、造型,考虑的是运用何种光线,何种技法能把其特点表现出来,其势必把这只杯子的物理属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另一位摄影师眼里,根据器型来判断出适合泡何种茶叶,此种茶叶又具备怎样的文化背景,搭配相应的道具来营造氛围,那最终呈现出来的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杯子了,画面中蕴含的是一种民族传统,一种文化内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段诠释人生境界充满禅机的文字,亦能看成为追求艺术循序渐进的这一过程。
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就什么就是什么;当年龄渐长,经历世事逾多,看待事物就往往带了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当历经沧桑,云淡风轻,此时则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见其本质,整个过程的本真在于你进入这山这水,而后再走出来。
摄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一个合格的摄影师,我们需要掌握很多技能,不仅需要在构图、光影、色彩,打下坚实的基本功。而摄影之外的积累尤为重要,
而在此谈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互通性,并无劝导大家都去做一个杂家,也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通过比较各类艺术的相通之处,把一个艺术门类中的抽象概念,消化而后吸收,再转换到摄影中来。所谓“触类而旁通”。这便是摄影“通”与“融”的过程。一个摄影师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其个人的艺术修养。而这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都在我们日常的积累中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