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7-01-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定堃  浏览次数: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然而,城市面貌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又常常出现新的问题——建筑千篇一律,布局毫无特色,缺乏品位魅力。如果不看地名,很多城市根本分辨不出来有什么差别。改变“千城一面”的现象,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提升城市品位,成为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就城市文化建设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城市是文化、文明的表征,城市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全世界有无数座城市,我们所以能够记住其中的一些城市,就是因为它有特色,有灵魂,它的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一个城市,如果没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必将大大降低其品位,最终湮没在成千上万个同类项。而一个高品位、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必然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城市的文化特色,是由无数个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构成的。要塑造一个城市的外在风貌与内在灵魂,必须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下功夫。

  从以文塑城的角度看,城市文化的任何一个领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从实践的角度看,首先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历史。城市独特的历史,铸造成了城市与众不同的特质。比如北京,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顺天府、北平等。元朝以来,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演出了一幕幕壮丽或优美的历史剧,形成了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

  其二,要高度重视建筑文化。以笔者所在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为例,中心城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以文塑城中应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应对古建筑、古遗址、历史遗迹等保护好、解读好、标识好,使中心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够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地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提升和发挥武侯祠、汉画馆、南阳府衙、张衡墓、汉代冶铁遗址、汉代宛城遗址等的影响力,打响汉文化品牌。

  其三,高度重视民俗文化。如果历史文化代表一个城市的深邃厚重的一面,那么民俗文化就代表了城市文化富有活力的一面。一个城市独特的风俗、饮食,都会让离家的游子梦回故乡,让外来的客人流连忘返。城市在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变,但那些有价值的民俗总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下去,并且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发生新的嬗变。民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集体习惯,表现了民众日常生活独有的特点,并且世代相传。

  其四,高度重视地方文艺资源。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艺资源。这些资源是重要的文化基因,也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其五,要高度重视现代文化。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真正保持某一历史辉煌时段的原汁原味。城市的基本功能都在不断走向现代化。作为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也必须现代化。过于追求原汁原味,也可能变成刻舟求剑。文化观念要现代化。

  以文塑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作,应该抓住其中几个重要环节。

  首先是科学定位。以文塑城,首先要考虑城市的文化定位问题。城市文化的定位科学准确,就会符合其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成为城市居民的共同价值,文化建设也就会卓有成效,否则就会困难重重。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就是要具有大视野、大境界,不能有短视行为或急功近利思想。科学规划,就是要强调科学性、权威性。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有必要强化文化、审美、环境三种意识,把制定具有高文化品位的建设规划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来抓。同时,城市文化建设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能因人而异,人亡政息。

  其次是突出个性。城市文化的个性,就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具有本地民众基础的、具有自身发展模式的特色。可以认为,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就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一个城市的品牌,是一个城市让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文化特点。即人们一想到这个概念就会想到这个城市,一想到这个城市就想到这个概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认真挖掘一些好的历史和传统,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建设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真正发展城市文化。

  最后是以人为本。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多元的,从建筑到民俗,从风景到饮食,都是城市的载体。但城市最基本的载体不是物,而是人。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城市文明的水平。因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不但要建设具有文化神韵的城市风貌,也需要不断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要让市民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接受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自觉弘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有自豪感、荣誉感。要让外来的客人欣赏这个城市的文化,享受这个城市的文化,传颂这个城市的文化。这样的城市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