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最近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国家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将其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大战略任务的高度,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在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究竟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见》总结各地探索经验,提出深入阐发精髓、编教材进课堂、保护文化遗产,以及经典诵读、家风家训、传统节日教育等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以为,培育君子人格是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任务和重要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激活、倡导君子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入心入脑、落地生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良好作用。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理想人格、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概括说来,君子人格有以下三个特点。
拎得起放得下
所谓“拎得起”,是指君子人格容纳、汇聚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纲挈领地拎起来。所谓“放得下”,是指君子人格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精心塑造了一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怀的人格形象,这就是君子。君子人格的胚胎孕育于孔子,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风貌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琢磨和刻画中脱颖而出,惊艳四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被誉为高于历代帝王之上的“素王”,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怀和超迈气质的人格形象,或者说真正让他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格模式,就是君子人格。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对举和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古老而鲜活,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心底都埋有一颗君子的种子,君子人格是中华文化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留下的文化DNA (基因) 。中国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君子!这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应有和乐于做出的选择。
传得远推得开
所谓“传得远”,是指君子人格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绵延数千年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来。所谓“推得开”,是指君子人格作为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乐于奉行。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八方响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并竭力推许自不待言。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墨子·尚贤》) ;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迥然相异,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道德经·三十一章》)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木》) ;他还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庄子·天下》)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 。这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箴言,被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提炼和概括。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来源于此。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从西汉的董仲舒、刘向到东汉的王符、郑玄,从魏晋的王弼、何晏到唐代的孔颖达、韩愈,从北宋的程颐、程颢到南宋的朱熹、陆九渊,从明代的王阳明、顾炎武到清代的王夫之、戴震等,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君子人格的内涵等做了诸多注疏、阐释和发挥。明清之际,许多淬炼为人处世经验和真谛的人生格言类著作,如《菜根谭》《小窗幽记》《幽梦影》《围炉夜话》《格言联璧》《增广贤文》等等,也多半把君子人格奉为做人的典范和标杆。
浩若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君子形象的描述、解析和阐发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正是这种众星捧月般的跨时代解读和赓续弘扬,君子人格不仅在中华历代典籍的书写中汗牛充栋,还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而且传得众所周知、深入人心。今天我们为人处世时口头经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宁愿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等等。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传承着君子人格的干细胞,它以我们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规范和调整着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行为处事的视野、心态、作风与格调。
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前辈与后辈之间代代相传的祖训,也是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乐于遵从和奉行的人生箴言。作为中华文化富饶宝矿熔炼出的结晶,君子人格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标志。
低标准高目标
所谓“低标准”,是指君子人格具有易学易做、易于认同和践行的特征。所谓“高目标”,是指完善君子人格是终身的课程,需要一辈子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
人格是复杂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既有君子人格的成分,又有小人人格的因素,并且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不是凝固不变,而常常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做君子?做小人?既与身份、地位无关,又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和要害,在于你为人处世时的一次次选择——选择“行善事则为君子”,选择“行恶事即为小人”。因之,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需要将修身作为终身课程,需要不断地集小善为大善,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君子。就此而言,君子既是一个做人的低标准,又是一个做人的高目标。你为人处世中的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哪怕是尽绵薄之力做了一点助人为乐或孝老爱亲的好事,都是在行君子之风和君子之道;但你必须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将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作为人生信条和习惯,才堪称真君子。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求时,将“严以修身”列于首位,确为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君子概念和君子人格还可针对和适用不同职业与行业者。古代就有仕君子、商君子、文君子、民君子等说法,实质就是指做官的君子之道、经商的君子之道、从艺的君子之道、为民的君子之道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继承改造、发扬光大的。
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大工程中,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可说是打通传统与当代、涵盖传统与当代,使传统与当代互联互通的杠杆、桥梁和纽带,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传输导线和融合平台,是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森林里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木,在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抽出新的枝条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
提出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铸造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是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值得高兴的是,这一探索和尝试得到社会各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和呼应。自2014年6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载拙作《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许多重点报刊陆续发表众多论述君子文化和君子人格的文章。安徽省委宣传部提出要“建设君子文化的研究高地、宣传高地和实践高地”,在省社科院内成立了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安徽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并将桐城和蒙城两座文化古城定为君子文化推广试点县。此后,浙江大学成立了君子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也成立了君子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还成立了省君子文化研究会;辽宁省大连市汉风文化方舟大讲堂、山东省威海市委大讲堂等许多省市都曾邀请本人就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与君子人格作相关讲座。山东威海市还将城市名片定为“君子之风,美德威海”,通过大力弘扬君子之风,培育君子人格,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明品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威海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