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高度概括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传统文化对于树立和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正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激活戏曲遗产,创造时代经典,更好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服务,已经成为历史赋予中国戏曲界的神圣使命。
中国戏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70年中始终保持着推陈出新的创作活力,保持着良性发展的态势。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国戏曲又迎来发展的春天。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强有力地推进着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我们看到,在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类就有162项,囊括了225个戏曲剧种以及80多个木偶、皮影和宗教戏剧类项目,戏曲至今生生不息!在四批总计1986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戏剧类611位,占据了近三分之一,戏曲至今薪火相传!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 57部入围决赛的作品中,戏曲新创作品就有25部,这足以说明戏曲至今仍然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载体,戏曲至今充满活力!
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戏曲的生存环境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新亮点、新成就。尊重戏曲传统规范的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从昆曲拓展到京剧和地方戏领域;记录当代戏曲领军人物舞台艺术的“像音像”工程,全面拓展到京剧的代表院团和代表人物;全国戏曲基层院团展演活动将艺术平台延伸到基层戏曲工作者;“全国传统戏剧保护成果整理”全面汇集和推广近10年来戏曲保护成果……诸如此类,充分说明,戏曲的传承发展正走在体系化建设的道路上,戏曲人正努力通过戏曲文化的繁荣兴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戏曲传承者,我在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既向李金泉等前辈和传统学,又向同行和时代学,通过传统古装戏《罢宴》和新编历史剧《曙色紫禁城》等作品,让旧戏演出新意,让新戏延续传统,让时代的创造与戏曲的遗产相融。在不断追求艺术高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鲜活的戏曲史就是一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历代卓越的戏曲人无不在激活戏曲遗产、创造时代经典上有所作为。
为了更好地传承创新戏曲文化,我建议:一是要实施当代戏曲名家优秀代表作推广工程,及时记录戏曲优秀领军人物、各行当优秀演员演出的传统戏、新创戏,并在中华文化的国家传播平台上积极推广,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艺术的对话和交流。二是要建立健全戏曲艺术的“国家典藏”制度和优秀剧目传承体系,持续推进剧种经典剧目体系、剧团保留剧目体系、传承人传承剧目体系、领军人物新创剧目体系建设,让优秀代表性作品通过稳定的戏曲剧团及优秀演员得以长期演出,每年遴选一定数额的优秀作品纳入“国家典藏”,让优秀剧目成为戏曲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载体。三是要强化戏曲院团和戏曲学校及重点大学的跨界合作,重点加强戏曲适应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学科建设,将戏曲院团和戏曲学校有序地纳入戏曲非遗保护单位,保证其存续戏曲艺术的价值。剧团所在地方政府要将对戏曲剧团和戏曲学校的扶持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戏曲传承基础稳定发展。
激活戏曲遗产,创造时代经典,戏曲人守土有责;以优秀的作品回馈伟大的时代,戏曲人责无旁贷。我们坚信,中国戏曲里蕴含着源源不断的实现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够成为中国文化最有效、最独特的战略资源。我们坚信,中国戏曲的活力和潜力在中国的、世界的舞台上迸发,必将赢得整个世界的满堂喝彩。我们坚信,中国戏曲在今天这个处处都是起承转合、时时都有精彩纷呈的时代将更为出彩、更加有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