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献纪录片《董必武在华北》 5月22日至26日于CCTV- 1纪录片黄金时间播出。该片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摄制。从立项到完成摄制历时三年,摄制组始终坚持要讲好这个中国故事,还原董必武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开国元勋的领袖光辉形象,把握选题对革命历史的真实叙述,生动故事的对位挖掘,其先进思想光芒的认知,其精神财富的继承弘扬。
在摄制过程中,本片总策划董良翚和顾问张力理、郑世芳同志拜访了曾经在董老领导下、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同志,汇报了纪录片的创作宗旨和进度。宋老曾经讲到,“我们对董老从同盟会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宣传得太少了……”听到本片即将拍竣,已是百岁高龄的宋老很高兴,欣然题写下片名《董必武在华北》。
明确创作宗旨,突出思想光芒
1947年3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结束,国民党逼迫中共代表团撤离国统区,董必武率领中共驻南京和上海办事处人员回到延安。本片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历史。在党中央的部署下,董必武主持华北财经工作、支援解放战争并主持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至新中国诞生前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力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展示出民主革命胜利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初心,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进京赶考,意气风发,高瞻远瞩,为建政、执政提交出庄严、重要而优秀的答卷。
我们要通过叙述董老党的创建人身份和他在三十余年历史不同阶段的经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传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视野,对中共党史所进行的新的科学总结和中央领导集体崇高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新水平。
坚持鲜明导向,抓住叙述重点
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完善脚本,突出特色,把该片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的要求,摄制组坚持鲜明导向,抓住叙述重点,在创作中始终注意在历史阶段性节点前瞻后顾,努力顺畅简要地展现董老从辛亥革命、党的一大,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党的八大,为中华民族解放独立及伟大复兴献身的衔接性历史贡献。
创作过程中,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重点放在进一步着力塑造董老形象,突出董老思想品格、精神风貌方面”的要求,全片重在表现董老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原则立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公仆作风;坚持民族复兴、人民民主、国家富强、致力统一战线,倡行依法施政的真理追求。
我们在创作中坚持始终立足于大历史观、以宏观的视角去讲述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故事,以董必武在1947年3月后,两年多大任在肩,奋斗不已的经历为主线,进一步追寻探究以董老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与心理轨迹。为此在结构上,我们采用了大叙述与小插叙结合的方式,以这样的叙事方式经纬交织,力求历史逻辑清晰,而启示蕴含。比如第四集民主人士到华北议政一段,插入了董必武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倡行与民主人士合作,两相结合,不仅要体现董老的历史奉献、坚守与威望,而且简洁地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脉络交代清晰。
在创作中,我们力求避免用片面口述史和个人史替代大历史,同时不忽视细节与故事:东冶村村民对董老朴实形象生动的回忆与描述,董老与朱总司令诗词唱和中凝聚的革命情谊与理想情操,与民主人士交往过程中共产党人体现出的人格魅力等等均在小细节中体现大格局。
重温历史,感受董老的风范,使摄制组同志们更加领会十八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历史必然和必要性。为增强这部片子的故事性和可看性,摄制组尽量挖掘人物历史性细节;采访董老亲属、当年董老身边工作人员和知情人。为对人物准确评述、提炼历史视角与时代观点,摄制组采访征询了许多历史与法学专家的意见。
现在的完成片以大量鲜为人知、极其珍贵的历史镜头、档案史料、遗址文物和专家、知情人、亲属的讲述,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时的重要史实和董老的伟大精神品格。董老从国统区争取和平的战线转战华北,深刻领会党中央高瞻远瞩夺取民主革命全国胜利的决策,操盘统一华北财经,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主持建立华北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中央人民政府雏形;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致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创制人民政权的民主法制系统,直至党的八大提出“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民主法制思想。
该片在确立鲜明导向、把握宏大叙事的同时,注意了董老作为共产党人思想精神风范的抒写和弘扬,使它既是一部讲故事的、人物历史的新鲜生动叙述,也是一部站在今天去探究董老这一重要历史人物思想史的晓白入心的政论。
找准历史定位,观照时代当下
这个选题承载了深刻的历史思想内涵,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八个字为贯穿始终的创作指导准绳,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争取革命胜利的初心。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们在创作时尊重历史,论从史出,也顾及现实,关注当下。历史的回溯,是为了生动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要给当下现实更多的启迪。
摄制组在创作中学习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把准历史定位和时代观照,思考撰稿和摄制。从脚本到摄制,尽全力探索解决好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大事铺陈与小情讲述的关系;不偏离以董老革命足迹和思想叙事为主线;悉心处理董老自身事迹叙述与其他必要历史背景描述的关系,注意尽量以董老的视角和行为角度叙述历史过程。
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扎实的史料是创作的基础,真实的影像是创作的灵魂。为此,本片尽量不用近年来流行的情景再现这一纪录片表现手段,而是通过多渠道挖掘历史影像、图片、档案、遗迹、文物等真实的元素,辅以采访口述,从而铸就起强大的真实感和震撼力。本片中,一部分历史档案来自于中共中央档案馆,其中既有解放战争时期董必武与中共中央往来的电报原件,也有华北人民政府进入北平后,为便于董必武步行上下班开具的通行证,这些一手史料真实还原佐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让我们从大历史中捕捉到难能可贵的感人细节。历史档案与黑白影像资料构成了本片真实的基础,同时新拍摄画面的设计上也尽量保留历史的温度。在本片第五集中,有一个段落,画外音讲述的是董老领导下的华北人民政府虽然只存续了短短十三个月,却为华北的革命和建设,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样一段夹叙夹议的解说旁白,应该配以什么画面呢?在前期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平山县王子村华北人民政府旧址,陈列着华北人民政府的印信、公文纸、文件等文物,如果仅仅拍摄这些文物,虽然真实,却缺少震撼力,不足以烘托旁白解说的语境与氛围。于是我们让美工按照原件仿制了这些文物,通过光影在印信、公文纸、办公文具等物件上的流动,表现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永驻,使得这段画面于精致凝练中不失历史的真实。
力求简明、朴实的叙述风格
无论董老其人,还是他所领导下的华北人民政府,在以往的影视宣传和文艺作品中都少有表现。因此这个题材本身就具有历史揭秘性。但本片因其叙历史政论格局的总要求,采取了不追求猎奇手法,也不刻意去叙述鲜为人知的背后曲折的创作方式,而是努力调动可能的艺术手段,在直白叙述中,使观众了然董老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的思想行为并受到感染;通过董老的榜样风范,更切实地学习理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强调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整个片子从内容到呈现方式,我们坚持用事实说话,少发凭空议论,不用溢美之词,寓评价于还原历史的叙事,留给观众自己来思考。例如在第四集中,对董必武多年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成绩的评价,我们引用了历史上一些人物的原话:“董必武不是将军,但是他是将将之人”“他只凭三寸舌,胜过万条枪”。这样的引用,既凝练笔墨,又具有说服力,胜过今人的千言万语。作为创作者,这既是对董老精神风范的践行,也是对文献纪录片的一次回归与致敬。
(刘涓迅总制片人、总撰稿)(李谊总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