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荧屏上,连伟大的诗人屈原都成了‘小鲜肉’! ”在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当下荧屏生态与文化想象”专题研讨会上,说到当下荧屏生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颇为激动,他认为虽然有《人民的名义》这样让人叫好的电视剧佳作,但“荧屏依旧西风烈”。
近几年,在影视剧领域, IP火爆异常,《古剑奇谭》《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一众IP剧势头强劲;“小鲜肉”“小鲜花”们屡被热捧热炒,流量效应似乎成了一些电视剧的收视“法宝”……“IP+颜值”模式已然成为一种电视剧现象,然而业界专家却对此表示忧心。
“‘小鲜肉’这个词我始终不能接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这个称呼不是美而是丑。但是让她不解的是,现在的青年对“小鲜肉”普遍接受,各种媒体也屡屡提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陈阳也直言,去年觉得电视剧真的没办法看了,到处都是IP、“小鲜肉”,感到有些悲哀。
“我曾经客串一部所谓的‘鲜肉剧’,主演是两个不到18岁的小演员,这两个孩子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教育,但是片酬却很高,配专车、带一堆助理,拍摄间隙,两个人也根本不看剧本,就是拿着手机跟粉丝互动,还互相比较,你粉丝多少,我粉丝多少。”制片人、导演郑凯南感慨,如此不认真、只关心自己的粉丝数,如何拍出高质量的电视剧作品?她认为拍电视剧选演员,要选对的,适合和演技是应该首先被考量的,然而让她感到无奈的是,现在很多购片方甚至电视台有时根本不看电视剧的质量和艺术,而是点名要“流量明星”和“小鲜花”“小鲜肉”,只要由他们演出就行,认为他们有粉丝有流量,能够保证收视率,根本不考虑他们合不合适、会不会演戏。“到底什么才叫良心之作?因为市场失利就没有地位了,这挺不公平的。”郑凯南说。
在曾庆瑞看来,大肆鼓吹IP,疯狂地叫卖“小鲜肉”,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对电视荧屏生态会起到负面作用。他认为,这会导致“电视剧编导们不再关心作品的历史感或时代感,艺术性或思想性,终极价值或精神升华;因为收视率与卖什么价显得更实际一些。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负面作用可能会伤害我们国家电视剧艺术事业和电视剧文化产业”。
“前一段时间认为‘小鲜肉’是时髦现象的观点,现在已经逐渐淡化了。正如有媒体评论,超越‘小鲜肉’的文艺作品才能传得开、留得下。我们现在的主流观点正在对‘小鲜肉’现象进行回击,并且效果已经显现了。”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看来,“小鲜肉”现象、拼颜值现象,应该是当下整个荧屏影视创作界的阶段性现象,随着管理进一步的规范和严谨,观众趣味的变化,这种现象不会持久。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电视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卢蓉也发现自今年年初以来,所谓的大IP已经不像前两年那么火了。她认为,进入网络时代,在过渡时期, IP火一把是必然的,因为有资本保障、有资金回馈,然而最终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会经过淘洗,不必过于担心,这是电视剧过渡期的一个正常现象。
在杨明品看来,当今社会,荧屏文化应该是文化主流,人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大屏和小屏上,因此荧屏生态很重要。对于当前荧屏生态,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也没有必要过于悲观。“电视荧屏还是有不少好的节目,包括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最后一张签证》等,以及央视的几档文化节目,这是一种积极现象。应该说虽然有一些不好的现象,但是在正负较量过程当中,是正的已经强大起来。”杨明品说。
“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为什么《朗读者》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人民的名义》如此爆红?这是观众的选择。”黄会林认为观众是有大智慧的,在她看来,中国的影视创作者们,应该好好想想用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责任、什么样的担当,来为观众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荧屏生态既要有创作生态,也要有传播生态,还要有评价生态。营造好的荧屏生态,就要改变不好的、影响健康生态的东西。”《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要想改变影视剧领域资本说、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生态,首先要改善传播生态和评价生态。
“提高、改变荧屏生态就要通过机制的建立增强创作者、运营者、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文化使命感和人文情怀,影视创作中要激浊扬清,大力树立好的典型。”杨明品认为,随着经验积累以及影视创作业界正能量的不断强大,荧屏生态终究会健康起来,也必将成为塑造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真正的一种有价值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