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近日播出了两集纪录片《十年支教路两千同路人》(以下简称《十年》),讲述了志愿者在滇西北山区十年支教的故事。节目有动情的泪点,更有理性的思考。
对于支教,电影、电视、诗歌小说、美术版画等艺术门类都表现过这一主题。《十年》没有把重点落在支教给乡村带来的变化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抒写年轻支教教师的动机以及贫困地区儿童的顽强坚持上。《十年》不仅记录了支教教师的事迹,而且把目光聚焦在每一个人的命运上,既展现了支教教师的执着顽强,又表现了当地儿童的天真善良,这才是最让观众动容的地方。
片中,“滇西支教团”这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让人印象深刻。《十年》再现了“滇西支教团”办团宗旨,对支教团的管理、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对支教团与滇西地方学校的对接、各位老师与课程的衔接,都进行了细致刻画,展现了他们生龙活虎、井然有序的生命华彩乐章。而给这个乐章定调的是年轻人苦行僧般的奉献精神和义无反顾的执行力。
艺术是生活的映射。在拍摄方式上,《十年》编导选择了一种尽量“再现”而不是“表现”的方式。任何纪录片都是主观情感的表达,绝对的记录是不存在的。一张照片有四条框,对照片中的景物加以限制,把主题隐藏在感人的细节里,追求尽量客观,是编导的立场和态度。当表现留守儿童因为干农活而失去四个手指的时候,观众在震惊难过之余,会希望她将来能幸福,而幸福的条件就是她走出大山,有更多的人生选择,这就为支教打下了情感基础。通过支教机构对志愿者的认真审核和培训,观众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个机构的运作,更有这些年轻人基于信仰的力量。当一排排车队打着双闪行进在崇山峻岭中,把支教老师分别送到滇西各处的时候,那种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情感被高度视觉化了。
任何艺术都要表达情感,好的纪录片也不例外。《我在故宫修文物》书写了匠人们对职业的炽热情感,赋予了冰冷的文物以温度和灵魂。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直面疾病和死亡,有亲情的眷恋,有对生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思索。有了情感的输出和传递,编导要表达的主题才能如清泉般流进观众的心田。正因为充满感情,《十年》才如此打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