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传统曲艺传承发展,只靠舞台化改造是不够的

发布日期:2017-09-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浏览次数:
 

  “传承人减少,表演场合减少,民间曲艺传承难,症结就在于,这些曲艺形式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了。”大同数来宝表演艺术家柴京云认为,曲艺的发展首先应该适合时代的审美需求。

  “舞台化后的曲艺节目,一般来说会更美,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经过舞台化改造的民间曲艺形式,更符合大众趣味,观赏性、艺术性会更强一些。”曲艺作家、评论家严西秀说。

  日前于四川遂宁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上,各具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民间曲艺节目让当地观众激动不已:“真是大开眼界,好多之前没听过的曲艺形式,竟然这么好看!”记者也发现,现场观众给予壮族八音坐唱、四川盘子等民间曲艺节目的掌声丝毫不比小品、相声的少。这些观众不一定能听懂,但能切实感受到它们的“好看”。这都是舞台化改造之功。

  “很多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以前人们靠这些曲艺形式学历史、听故事,但现在人们有了其他方式。”四川评书表演艺术家袁国虎说。

  在专家看来,现在所说的传统民间曲艺的传承问题,归根到底,源于传统民间曲艺失却了它在日常生活形态下的功能性。

  对于上述问题,无论是专家学者从理论阐释层面,还是曲艺人从艺术实践层面,都需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进行创新转化。而注重曲艺艺术的舞台化呈现,赋予它新的表现力即是一种探索。

  按严西秀的话来说,舞台化改造后的传统曲艺形式“是传统曲艺的升级版”。严西秀认为,所谓对传统曲艺的舞台化改造,是以大众的审美和现代人的需求为依据,对传统曲艺进行选择性的取舍,选取曲艺形式中最具特色的元素。在形式上,则运用舞台化的思维和手段,对它们进行“现代化的演绎和表述”。

  传统民间曲艺舞台化改造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是山西大同的柴京云、柴京海兄弟对数来宝的改造。数来宝最早源于乞丐的乞讨活动,在登上天桥、庙会等表演舞台后,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表演场合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柴京云、柴京海对数来宝进行了“大同化的改造”。据柴京云介绍,他们的改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语言方面,用经过改造后大家可以听得懂的大同式普通话来进行说唱;在叙事方式上,则是由以前纯靠嘴说的叙事体变为加有肢体动作的扮演体;另外,改造还加强了角色扮演和捧逗关系,打快板的也由两个变为一个……“总之是使其更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

  柴京云认为,传统民间曲艺表演很少经过艺术处理,现代的改造使其成为更具舞台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舞台化改造是对传统民间曲艺形式的一种创新式继承”。

  “舞台化改造的本质意义是让传统民间曲艺在新的时代闪光。”严西秀表示,对传统民间曲艺进行舞台化改造后,“作品内容有了更多的思想性,演员也更专业,在舞台上进行现代化的呈现,自然各方面都讲究起来。反过来说,专业的艺术作品又能提升群众曲艺活动的质量。”

  然而,只是靠舞台化的改造,就能传承传统民间曲艺的精髓吗?

  “民间曲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演员的个人魅力,民间曲艺是一种个体化的艺术。”袁国虎告诉记者,只是进行舞台化的改造,并不能使民间曲艺的精髓得到传承——舞台化后的艺术形式,会更多地依赖于舞台美术,淡化艺术家的个人魅力。

  袁国虎认为,传统民间曲艺需要舞台化的包装,舞台化后的作品更有“观众缘”,但舞台化的目的更多是“以此去推广民间的艺术形式”。这就像瑶族铃鼓表演者周彬对记者说的,她们把瑶寨的特色艺术带到舞台,是“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并把它传播出去”。

  “舞台化之后的作品,更有可能是留不住的作品。”袁国虎表示,虽然也需要它们,但想要保住民间曲艺的精髓,更根本的是民间曲艺表演者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民间曲艺的本质在于它们的民间性”。作为曾经的大众艺术的传统民间曲艺,“现在已经变成了小众艺术,很难再回到大众艺术的状态了,既然回不到大众艺术的状态,就坚守它的小众追求”。

  “曲艺只靠舞台化的改造是不够的,应该进行多种样式的创新,多条腿走路,同时把艺术和美作为最高的追求。”柴京云表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