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扎根人民 创作精品 引领新时代文艺发展方向

发布日期:2017-10-2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玉刚  浏览次数:
 

  (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提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在这些论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紧扣时代主题,更加明确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内涵的发展,尤其值得文艺工作者深思牢记。在201410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谈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从而体现了“人民”概念的历史性进步和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倾听时代的声音,凸显问题导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讲话紧紧抓住时代的体现。其中对人的个体性价值的凸显,是对“人民”概念认知的深化,是对当代文艺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文艺要书写“具体的人”的情感、价值和诉求的内在要求,是对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艺术呈现。它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个人的尊重,突出强调当代文艺既要把关注文学表现哪些人及其个体性感受作为批评要点,也要把关注如何表现及其立场作为批评标准,这才是“人民的”批评,才是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张扬。这是在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拐点时刻,在倾听新时代的声音中使“人民”的概念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从而高度契合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共建共享中肯定每一个人的历史主体价值。因而,“人民”的概念不再是远离大地、脱离具体的抽象的理论体系上的纽结,而是深植泥土、结合现实的一种具体呈现。由于“人民”是现实的本质所在,拥有人民性特质的人才更接近现实的个人,而有着不可忽视的个性;因而“人民”的存在不再是抽象符号,这使“人民”既有集合性底色又凸显具体的个体性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当代文艺发展要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在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中实现民族文艺的经典化。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旨在激励艺术家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复兴的文艺精品,对此我们必须从时代的本质性角度予以深刻理解。当下,随着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并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需要不断出文艺精品,以文艺精品在世界全球化舞台同台竞技,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风采,惟此文艺才能紧紧抓住时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求文艺家领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惟此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其作品才能凝聚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象。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精品文艺不仅是文化标签,更是建构大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精品创作和生产,不仅需要艺术家志存高远,不断追求艺术卓越性;还要尊重艺术发展规律,遵循市场条件下的艺术生产特点,在生产-传播-消费的全产业链中,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乃至传播、发行,都要贯穿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扎根人民沉入生活中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进行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曾指出,“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作家艺术家应该扎根现实,坚守理想,勇于创新,勇攀艺术高峰。面对火热的社会实践,既要“入乎其中”,深切体验生活;又要“出乎其外”,领悟生活真谛。既要脚踏实地,心系人民,反映人民心声;又要坚守艺术理想,仰望星空,烛照生活。在勇立潮头中紧紧抓住新时代,创作出不负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旨在表明伟大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都只能产生于它们所处的时代,因而能从根本上反映时代的现实,进而抓住时代的问题。所谓问题就源自人民的生活,源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源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当代文艺发展要以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在激励艺术创新中迈向经典化。就文艺的内在品质追求来看,经典作品一定是文艺精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恰恰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文艺经典的生成,需要文学史的沉淀,更需要新时代的激发、激活。因而,文艺经典又是当代的,要体现新时代精神及其艺术追求,更带着新时代的体温和人民的喜怒哀乐,它有着丰富的表情和多面孔。这进一步表明,艺术家只有扎根当下生活、厚积薄发、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反映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才能紧紧抓住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了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涌现了大批精品力作,迎来了当代文艺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的助力。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只有人民丰富多彩的实践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文艺创新、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群峰并起的名家大师。艺术想象离不开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紧紧抓住这个新时代。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紧紧抓住新时代,才能创作出文学史上彪炳千秋的典型人物形象。就像鲁迅先生扎根现实生活,洞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以其悲悯的情怀和超越性精神塑造出像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揭示时代的精神众生相,就生动地体现了文艺如何抓住时代。可见,时代精神蕴含于民众的生活,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文艺扎根于人民,在根本上不是抹杀艺术个性,而是为艺术的生成植根培土;在文艺活动中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并非否定专门人才特别是文艺大家、文艺大师的作用和贡献,恰恰是以精品创作对其提出更高要求。文艺的创造创新离不开专门的文艺人才,人才强,文艺才能强,一个文艺人才辈出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兴盛的时代。

  (三)

  从文学史和批评史的意义来看,何谓紧紧抓住时代?德国作家歌德基于当时德国民族文化的经典化进程,提出德国文学的自觉时,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要有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艺术卓越性追求。他指出,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如何把握时代至为关键。既然作家无法摆脱时代,要想取得成就必须与时代融为一体。他在《纪念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认为,莎士比亚“假如他不跟他生活的时代融为一体,他就不会对我们发生那么大的影响”。因此,他劝告青年作家,“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一有机会就要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们曾经是有生命力的。”无论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艺发展,要想抓住时代,就不能任凭文艺随波逐流,而是在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基础上,保持思想和艺术的定力,追求文艺的独立自主,敢于直视时代的问题,发出时代的声音,凸显问题导向。

  翻开历史的篇章, 75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的根本问题”,它关乎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而这一时期作为人民主体力量的工农兵大众多是不识字的文盲,因此,当时主流文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普及教育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立足时代的高度和抗战大局,从中华民族的解放这一时代最紧要的问题出发,以其“讲话”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的“延安道路”——文艺的大众化,号召文艺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既尊重知识分子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也积极激发广大民众的文化意识自觉参与文艺表达,这就是紧紧抓住了时代,凸显了问题导向,以文艺的力量打击敌人,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这一经典文艺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纯化过程中,在“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下,当代文艺继续沿着延安道路发展。在文艺政策引导下,新中国的文艺发展继续高扬文艺的人民主体性。一方面,通过转变艺术家的情感立场和文艺生产方式,在提高文艺家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中,使文艺发展逐渐被纳入国家“统筹”中;一方面,在文艺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运动中,不断提高普通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文艺水平,激发普通民众的文艺创作激情,进而使得当代文艺发展中一些新歌剧、新舞蹈、新音乐、新诗歌、新美术、新雕塑、新电影等新文艺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人民站起来了”,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在不断扫除文盲提高文化程度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还拥有了文化权利特别是文化表达权,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当代文艺创作中,文艺发展体现了最广泛的人民创作主体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十七年”时期,涌现出一系列文艺经典。如柳青的《创业史》、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以及新歌剧《东方红》、新舞剧《白毛女》等一系列红色经典,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成为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商业化开发的资源宝库。

  (四)

  当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宣告的那样,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全球文化进入了相互激荡和博弈的新阶段,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成为文化竞争的常态,文化精品的竞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伴随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出彩机会的中国梦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当代文艺发展不仅要有“高原”,更要有时代文艺的“高峰”。当今时代,文化的相互博弈和文艺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艺精品的交锋,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离不开文化市场份额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些论断,为我们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指出了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政策引领艺术家紧紧抓住时代,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内在相通。艺术家固然有其个体性的差异和个性化创作的自觉,其应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方式殊异,自然形成艺术的百花齐放,或者貌似与时代主潮形成某种精神落差,或迟或早、或壮怀激烈或静若处子,只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都会抓住时代,而成为时代的文艺精品。因而,倡导文艺紧紧抓住时代,可以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洪钟大吕般的大作,也可以有把握时代余脉的曲水流觞般的浅吟低唱,文艺的多样化和多声部才能紧扣时代精神。紧紧抓住时代需要倾听时代的声音,引导主流包容另类,文艺的百花园才能争奇斗艳。在文艺的大合唱中,只有把握了时代精神,才能够创作出契合时代的振聋发聩、洪钟大吕的作品,就会涌现出时代的文艺经典。可以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是能够抓住时代的,而不是做时代和思想的应声虫,追随时潮,更不会充当某种时代风尚的爬虫,而是引领时代潮流。真正的艺术家不能也不会附和读者,更不会迎合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欲求为鹄的,更不会使文艺沦为感官欲望和市场的奴隶,其使命恰恰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以艺术精品创作引领新时代文艺发展方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