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于2005年。但早在21世纪初,上海就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介绍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数量众多,但特色十分鲜明。
2014年,市政府《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努力提升文化原创力和影响力,建设充满魅力、令人向往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并提出“保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地域特色,增强城市魅力和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总体发展思路。从2007年至今,上海市共宣布5批22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220项上海市市级名录中,有58项被列入各批次国家级非遗名录,进入国家级非遗的比例高达28%左右。其数量不仅高于周边江苏、浙江两省的省会城市南京(10项)与杭州(34项),也高于同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广州(16项),仅次于首都北京(91项)。上海市面积在五座城市中最小,但每百平方公里拥有0.915项国家级非遗,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的水平。上海市人口在五座城市中最高,但每万人所拥有的非遗数量仅次于北京与杭州,而高出广州与南京两倍。
田兆元说,随着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推进,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出了富有国际文化大都市特色的道路。其中,文教结合又成为上海的重要特色之一。近年来,本市特别重视非遗知识在学生间的普及教育,多方共育未来非遗传承力量。上海在非遗保护方面文教结合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比如由上海非遗管理部门主办的“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已经举行了6届,其中的非遗展馆也扩展到了20家左右,包括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黄道婆纪念馆、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上海笔墨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七宝皮影艺术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三山会馆、中国武术博物馆、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上海纺织博物馆、金山农民画院、崇明灶文化博物馆、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上海洋泾绒绣陈列馆、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江南三民文化村、海派旗袍艺术馆、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等。
“高校中也持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校园传承活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高校的节日文化传承与非遗进校园的进程。”田兆元说,随着各种非遗进校园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普及,非遗也逐渐走进了上海中小学生的课程和教材。不少区县和学校结合,开发了多种区本和校本课程,如金山区廊下小学的剪纸课程、枫泾小学的农民画课程、嘉定区迎园中学的皮影戏课程、虹口区四平中学的面塑课程等。此外,还有一些形式新颖,注重体验与参与的活动受到了少年儿童及家长的欢迎。比如,以“传承非遗文化展示非遗魅力”为主题的“我是非遗小传人”比赛,以及市群艺馆在节假日举办“乐·非遗”亲子体验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