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在世界享有盛誉。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自然而然融合了东西两种文化。
王宏波的《回望俄罗斯》,是一部书写俄罗斯文化的散文集。其作品每一篇既可独立,汇集成书又浑然一体。它恰似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瞭望俄罗斯文化的洋洋大观。
王宏波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2013年8月,他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出访俄罗斯,访问了俄罗斯政府部门,了解了俄罗斯的新闻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交流了对外报道的经验做法,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俄罗斯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他白天采访、学习、考察,晚上梳理资料、整理一天的采访笔记、写采访札记、记当天的日记,常常是通宵达旦。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求,令同行们肃然起敬。正像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从俄罗斯回来后,他创作了十几万字的系列文化散文,并分类整理配发了精美的照片,在报刊上连载了40多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对此,俄罗斯地区媒体网络联合会专门给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来函,称这些文章促进了中国读者对俄罗斯的了解。
王宏波有一种披沙拣金、取精用弘的治学学风。为了写好每一篇文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他还阅读了大量有关俄罗斯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报刊资料,从众多书籍中提炼精华,广闻博览,融会贯通,破其卷而取其神。他践行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宏波注重文贵创新。他阅读了大量俄罗斯书籍,但并非是囫囵吞枣式地照抄照搬,而是取其要点,去芜存菁。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也曾有作家写过俄罗斯文化散文,但王宏波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有自己的风格。在这部书中,读者会感受到,他善于思索,勇于发现。正如明代学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的那样:“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
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素。王宏波一直都在学习。他的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是独立思考、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这对于他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亲身经历、日记、读书三位一体形成的。
王宏波视野广阔。他用多种表现手法,描摹出了俄罗斯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又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俄罗斯的宗教、人文、建筑、历史……总之,他对俄罗斯心驰神往,对俄罗斯文化情结深厚。开头的一篇就是《俄罗斯,我来了!》。他在此文中写道:“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对俄罗斯情有独钟。近些年,我对俄罗斯的向往之情尤为迫切,常常在夜半时分,伫立在书柜前翻看那一排排俄苏著作,与摆在书柜里的俄苏伟大人物雕像进行无言的对话。”他还喜欢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列宁山》等优秀的俄罗斯歌曲。
俄罗斯《真理报》是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创办的,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列宁认为,原则性和战斗性是革命报刊的必备素质。1912年至1914年,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130多篇文章,为巩固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和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教育,做了大量工作。读王宏波的《昨天今天明天》,读者知道了列宁对办报的指导思想,也可以看出伟人的宽广胸怀和高瞻远瞩。
《一座座雕像,闪耀着思想光芒》写到了13位人物,一人一种性格,篇幅虽长,但让人读得解渴而又提气。作者独具慧眼,讲述着一座座雕像的思想光芒。在“形”之外,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内涵,使人身临其境,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力量。这些雕像包括俄罗斯著名数学家、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物理学家和现代电工学的奠基人斯托列托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创造者门捷列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在刻画罗巴切夫斯基时,作者写道:“在一处三角地的花园里,坐落着一尊半胸雕像,他目光里闪耀着智者的睿智。雕像呈青铜色,泛着绿色的锈斑,仿佛象征着历史的遥远感。”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活了,历史的沧桑感,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
因为王宏波本身是作家,所以最能吸引他的还是俄罗斯这些文学大师: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这些大师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俄罗斯美学、道德和精神的价值观。作者笔下的大文豪,让读者的眼前闪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王宏波的这部文化散文集,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一定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