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2017年能够再次参加党的十九大,感到非常激动,非常光荣,更感受到的是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让我最关心、最振奋的就是在第七部分专门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是民族和国家对文化立场和文化成就的信心和认同,是从文化层面上对自己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肯定和期冀。文化自信的确立,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动能。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等也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文化自信前面加上了“坚定”二字,系统、全面地对新时代建设文化自信指明方向、提出目标,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中华民族国家富强的理念、文明创造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要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唯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继承和光大中华优良传统,才会化成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满怀希望、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事业的初心和信仰,就是文化“承传”。我从3岁开始写字一直到现在59年,没有停过,我从农村插队时公社的美术老师、文化馆长,到部队的文工团员、图书管理员,再到画院的专职书法家、画院院长、省美术馆馆长,一直在文化系统工作,整整44年。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使命和担当。我从事文化、从事书法的人生轨迹,实际上就是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我是见证者,又是亲历者,更是实践者,体会非常深。我觉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手里,就在我们的胸中,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血液中,就是中国人的基因。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怎样融进去,怎样成为生活中和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我还关注到书法当代文化功能的问题。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更要恢复和强化书法的文化功能。今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对书法可能是一个残酷的挑战,所以书法的教育与普及必须从小开始,因为文化不能复制和移植,也无法遗传,一定要代代传承。所以,不能将书法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而要加强书法教育与书法传播力度,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空间,让书法融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有效地提炼出书法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
我用三年时间以小楷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将近7万字。虽然这个“工程”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我觉得很值,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能起到重读、挖掘、普及传统经典的作用;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把这些文化经典用小楷抄录下来,精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也为满足大家对传统书法的学习的渴望,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切切实实做一些事情。对我个人来说,我已经年过花甲,如果我再不抓紧时间写小楷,将来写的机会很少,眼睛花了,手控制笔也不那么到位了,将来会后悔的。生命不息、书写不止,就是我的理想信念。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自信,要从根上寻找力量。文化让人有力量,让人轻松、智慧、幽默,让人生活充实,让人一生过得有意义。书法也是一样。书法是我的精神支撑,是最好的伴侣。这么多年习修书法,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就是因为手里有活儿干,这个活儿就是书法,我觉得一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是离理想最近的人,一下子就有愉悦感和成就感。我并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才写书法。小时候一拿起笔写字,人就很安静,很充实,感觉很美好,心里的杂念就会烟消云散。写书法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涤荡,“吾日三省吾身”,让我宁心静气、志存高远。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知道如何理解、认识、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中。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最大限度的全身心的投入。对于我个人来说,“以笔胜口”、“行胜于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是我的终身追求。这几年春节前,我都会去街道、社区、地铁、工地、农村、部队慰问,写春联、写“福”字,我已经坚持了11年,今年春节我要写1000多副(幅),一直写到正月十五。书法家要有社会责任心和书法责任心,要在传承文化的前提下,为更多的人服务。书法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只是需要一种氛围、一种形式,一种引领,把大家凝聚起来。毕竟,中国字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是血液和骨髓里都有的东西,一旦重视起来、加以引导,就能够把大家身上中华民族的基因激发起来。我写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16年来先后23次再版,销售近20万册,还出了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等。我用毛笔签名售书将近30次,每次都签到全部售空。最多的一次5个小时签了1500本。由于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右臂肩肘肌腱损伤,至今尚未痊愈。每当看到一年比一年多的人喜欢书法,每当签名售书时看到排列长长的队伍,我真的感到很欣慰。这欣慰不仅仅出于大家对我的肯定,更是为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书法的魅力所打动。
在我看来,文化自信就包含对中国书法的自信。作为书法的传承者,我相信,伴随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终有广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独特的文化笔触,在新的时代绘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发展正处在历史性新时代。杜甫诗《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一场当代的“好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小雨滴。文化的“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我们每个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就能汇成民族复兴的“好雨”,迎来文化强国新时代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