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巨星表演秀世界拉丁舞冠军FrancoFormica(德国)&AnnaMelnicova(俄罗斯)
82岁高龄的中国国标舞总会名誉主席高占祥以翩翩舞姿为赛事开舞、3岁的小舞者从容踏入舞池自信起舞、全国普通高校与舞蹈专业院校同台比舞、7所国际名校学霸争霸竞舞、世界舞坛超级巨星倾情秀舞……日前,由中国国标舞总会、北京市怀柔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怀柔区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为期五天的第九届怀柔国际标准舞艺术节暨2018 CBDF第20届院校杯公开赛在京举行。从孩童到长者,从业余到专业,从大众到精英,从乡村到城市,从本土到国际,不同群体纵横交错,织罗成一个巨大的网,在这个走到第20个年头的赛事平台上被撑开,彰显其缤纷和精彩,与此同时也让问题和不足更为清晰可见。
优势:“中国国标舞总会已经先人一步”
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近200支代表队,10000对次,5000名选手,在537个组别类型中展开角逐,这样的比赛阵容,让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哈佛大学的一对选手——生物学博士乔治亚·盖格利亚和社会学博士克里斯汀·雅丽莫茨吃惊不已。早就听说国标舞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发展壮大的他们虽然来之前已有思想准备,但亲眼所见后仍然出乎意料。“没想到中国跳国标舞的人这么多,比赛组别分类如此丰富有序,年龄层次划分如此细致,连孩子都跳得这么好,团体舞比赛形式也十分新颖,总之很‘高大上’。”事实上,这对选手表达的几乎是所有外来选手的共同感受。
让国外选手如此惊讶或许并不奇怪,发展了20年的这一赛事的确在逐步壮大和提升。中国国标舞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刚介绍,本届比赛比去年增加了2000多个对次,选手年龄从去年的最小5岁降至3岁,国际名校对抗赛的学校范围和数量均有扩大,多年组织各种赛事积累的诸多经验,使赛制得以逐步完善提升。更重要的是,比赛将触角不断扩大,使之成为推动舞蹈进校园,践行美育教育,促进城乡舞蹈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从去年开始设置的国际名校对抗赛,让全世界学霸舞林对决,不啻成为赛事中的一大亮点与看点。此次,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等五所世界名校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两所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学霸再次争霸,激情点燃赛场。
“这个环节设置非常好,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大型组织组织过这样形式的比赛,据我所知,在德国、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国标舞在学校里都很流行,但他们没有像这次比赛一样,做到院校国标舞展示的国际化。我认为中国国标舞总会已经先人一步,思想比其他组织提前10年,它懂得如何将科学、艺术、激情融合在一起。”本届比赛国际评审汤·格力顿说。
短板:“中国舞者往往个人的东西比较少”
中国国标舞院校、赛事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是汤·格力顿此次参与评审的一个很大感受。汤·格力顿是荷兰体育舞蹈协会会长、欧洲街舞公开赛主办人、2008-2010原版《舞林争霸》舞蹈编导。早在十年前,他就一直受邀在中国进行授课和舞蹈编导工作,曾于2005至2015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做客座编导,对中国舞蹈发展及舞者特点颇为熟悉。他指出,“中国的选手外形、力量、肌肉的运用都不错,但舞蹈表现较为千篇一律,赛场上的中国舞者往往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个模样,个人的东西比较少。”通过此次的评审观察,他直言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艺术表演的层次。
汤·格力顿同时表示,中国选手的力量上也有提高,但是随着比赛推进,一轮轮下来,力量和技术表现都会削弱。“选手可以注重开发不同肌肉群,而不光是大块肌肉区,这样对他们长久发展和表现力会有帮助。中国选手接受的训练很多,但是都很相似,甚至发力点和方式都是一样的。他们在训练中应该加入不同的元素,这样舞蹈看上去会更有意思、更协调。”
作为每年会编排40到50个作品,并在摘得众多国际知名舞蹈节多种奖项的国际编舞大师,汤·格力顿能够自如地将其涉猎的国标舞、街舞、现代舞、轮椅舞等多种不同类别舞种展现于他独特的舞蹈创作中。从自身编舞强项出发,他指出,在队形排列与移动方面,中国乃至亚洲的编舞注重对称、直线、单元素,缺乏曲线、多元素的编排与移动方式,可以加入更丰富的想法和行进方式,舞蹈主题、音乐、妆容、服装也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构建。
国际评审、德国前世界冠军马科斯·侯穆则透露,对比赛评审来说,针对不同年龄组选手,他们会有不同的心理期待值。评审会根据不同年龄组别侧重考察选手的平衡、身型、时间值、方向、腿和脚、节奏、舞伴和舞伴间的关系、对每个动作目的的理解、舞蹈是否走心等不同内容。“顶尖选手在跳舞时,你能感受到他的感受。好的舞者会告诉你,他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即便此时他离开了舞池,他上一秒的伦巴还是会留在你的脑子里。”马科斯·侯穆说。
国际巨星表演秀世界美式摩登舞冠军Nick Cheremukhin&Viktorija Barasihina(美国)
启示:“中国有条件开发自有特色”
国标名校对抗赛选手,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直博五年级学生张笑寒通过业余学习舞蹈,并因出色的英语而常常作为翻译出入黑池大赛。她指出,许多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基本还停留在动作层面,对舞蹈背后的文化没有特别理解,没有意识到跳舞要动脑子而不只是体力和动作,正如不能理解音乐只靠动作是不能有很好表达一样。“例如在赛场上,舞者跳的方向位置不同,常常有相撞现象,差的舞者一旦被撞到,肢体表达被破坏后想法就断了,可能整个舞蹈就被破坏了,但好的舞者哪怕被撞到思路和情感也是连续的。其实评审面对一对舞者可能只看两三秒钟就打分了,因此相撞的瞬间也很重要。”
究其原因,张笑寒认为,中国国标舞整体需要提升文化。“国外孩子好像生下来就知道跳舞是为了要表达情感,是真的喜欢才会跳舞,跳得特别好才会成为专业舞者。而中国人学跳舞常常是为了获得一个谋生手段,或者成绩不好就被家长送去学舞蹈,出发点本身就不同。另外,国外没有舞蹈专业院校,因此学跳舞都在学业之余完成。而中国孩子一旦进入专业舞蹈院校,就基本只跳舞而不学文化课了,这对真正理解舞蹈很不利。舞蹈是有感情、有故事、有文化的,很多孩子甚至都不知道一种舞蹈是从哪儿起源的,他们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训练和打磨动作,脑子常常是空洞的。”
“比赛中,大家放的都是英式国标音乐,其实也可以用西班牙音乐、中国音乐、为什么非要局限在英式国际音乐中呢?”以音乐为切入点,汤·格力顿强调了中国舞者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直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中国舞者在表达艺术感时,不一定要照搬西方舞者,不要抄袭和复制别人,而应该自信地融入自己的文化。”“国标舞发展就像一艘巨轮的航行,现在它已经起航,并且被英国人和西方文化占据,但时间会流动和发展,一代代传承下去,世界很大,不仅有英国,我们可以慢慢发展,融入自己的特色,表现自己的艺术风格,你们可以做得很好。国标舞是属于每个人的,而不是仅仅属于某一个国家,或只能有一种特色,中国可以开发自有特色。”汤·格力顿说对中国来说,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一直在强调的。他指出,中国国标舞总会成立30年来,引领整个行业实现稳中有升推进发展的态势,无论是教育、比赛及创作实践综合指数都在提高,基础平台越搭越高,基础和尖端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缓慢提升。“然而,中国国标舞作为竞技性舞种,在大语言范围内,到底能言说到什么程度?如何实现舞蹈文化的有效交流,这取决于文化与思想。中国舞者在文化思想上欠缺,与我们中国目前整个大的舞蹈文化状态关联在一起。思维的空心化必然导致艺术的空心化,这是中国国标舞人必须去反思和解决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