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区域电影形态的亚洲新电影是当下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其研究视角纷繁复杂。既有亚洲新电影民族本体性的思考,又有全球化语境中亚洲镜像模式的追问。既有对影像文化纯粹性与本真性的赞誉,又有对文化多元性与混杂性的考量。既包含亚洲价值观体系的探讨,又有跨国文化产品传播与消费新常态的论争。现有研究涉及的议题可谓繁杂多相。
以亚洲新电影的历史和当代性探索为立足点,周安华所著《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一书博观约取,审慎思考并精心择取出“现代性”这一因子,作为引领亚洲新电影研究的切入口,将影像视为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动态体系,透视其文本形式、内容精神及品格风貌。著作认识到亚洲新电影生长和成熟于“现代性的全球化”文化生态中,“现代性”是亚洲电影全球化的旨归,现代意识与亚洲新电影的叙事母题一脉相承,影像表现出对现代社会转型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高度兴趣,现代性也正宜于分析电影本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从研究视角的独特与敏锐上看,该著作可谓缜思明辨、洞见幽微。
在观察亚洲新电影时,该著作不囿于区域电影内部的自说自话和自我陶醉,而是将亚洲新电影置于全球电影生态大坐标中考察,强调“关系-对话”思维。不沉浸于孤立的文本分析,或仅仅醉心于本民族的言说方式,而是在对话与互动中反观亚洲新电影,将全球化的资本流动、文化趋同以及电影产业转变等议题纳入研究。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精神与物质、东方与西方发生冲突与碰撞,铸就了亚洲新电影在现代化进程中内部异质性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及跨越国界、语言或意识形态的文化想象的独特品格。著作的这一论断的根基坚实,视野具有国际性。
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亚洲新电影中个体的主体性生成与自觉,是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断裂的结果。研究留意到亚洲新电影对为个人信念奔波挣扎的芸芸众生的关切,不断叩问生命终极价值,传达现代人迷离不安的真实生存体验,捕捉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等现代危机。著者将亚洲主体的“个体认同”与西方“他者”研究比对参照,在东西差异中确认和发掘亚洲新电影的文化独立精神与独特文化经验,印证影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亚洲新电影通过认知符号建构民族身份,激发族群的历史情感。一方面,采用“原生态”身份策略建构民族身份,依托民俗、民趣、民生描摹区域文化身份与民族品格,提供民族本土体验与集体记忆的话语。另一方面,发展出全球景观下“去国土化”跨界族群身份展露和“跨民族主义”的话语模式。民族性影像的阐释统一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对民族历史宏大叙事的书写,唤醒民族自豪感与自强欲,提升国家认同与归属感;二是把既有民俗与民族文化加以符号化、可视化与景观化展现,通过这种显在的仪式与亚洲传统社会特定价值观建立内在勾连,将深厚的民族感性与深刻的现代理性有机统一。书中见微知著的论断,为理解亚洲新电影提供了极富意味的启示。
现代性本身具有的“自反性”特征促使亚洲新电影对东方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进行反思,《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因此呈现出兼具激进批判、慎独反思与深切温情的关怀相杂糅的写作态度与立场。著者注意到现代性是一个充满陷阱、自相矛盾的话语,其内部的对立与分裂——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构成的现代性话语张力,保证了其自身的开放性与自反性。研究力避情绪化的主观臆断,不作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将影像内外问题视为亚洲区域现代性的全方位生成的自然结果,从有别于西方主流影像话语的东方主体来考量,肯定了亚洲新电影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活力,是世界电影艺术保持鲜活的重要源泉。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历6年之功撰写而成,共计40万字,将现代性融入亚洲新电影的主体意识、精神内涵、亚洲符码与镜像实验的探讨,视角专精坚确,显示出视野的宽广与深思的卓识,是当前指认亚洲电影质地与品貌极富创见与标杆性的理论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