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进入新的组合。”《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主编之一张同道,在该书后记中以穆旦的这句诗歌当作中国纪录片的预言。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五洲传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同期举办“国际视域下中国纪录片产业与传播论坛2018”。
回顾2017年,全球纪录片佳作不断,新媒体纪录片登上舞台,时政纪录片备受瞩目,恐怖、战乱、难民依然是纪录片所关注的题材,科学纪录片探讨着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在色彩斑斓的世界纪录片图景中,中国的一部事先并不被看好的纪录电影《二十二》成为年度世界纪录片票房冠军。
在报告中,对《二十二》的分析成为唯一一个“年度个案”小节。这部影片的宣发资金来自于公益平台的众筹,参与众筹的总人数达到32099人,这些名字最终一一出现在电影片尾。“通过众筹、点映、建立观众微信群等方式,对《二十二》的传播产生积极推动。”该片导演郭柯说,纪录电影的宣传发行需要针对性策略,只有有针对性地聚拢受众群,才能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报告认为,纪录电影《二十二》开启了中国纪录片新世纪的院线时代。但问题是,谁会是下一部《二十二》?答案谁也不知道。对于具体作品来说,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依然大于必然性。
在对中国纪录电影发展趋势的预判上,报告认为,中国纪录电影未来至少还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每年纪录电影票房3至5亿元属于合理想象空间,出现热门爆款电影的时候可能冲得更高。那么,什么样的题材走俏呢?报告指出,自然电影、动物题材是纪实电影中的“白马”,因为这类题材相对安全,适合广泛的观影人群,但是这类题材在中国存在人才和技术短板,主要依赖进口或者合拍。
纪录电影是纪录片产业中的一个细分业态,也是纪录片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部分。中国纪录片市场整体现状如何呢?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自2010年启动产业化进程以来,一直以定制市场为主,委托制作市场为辅,节目交易市场一直非常单薄,衍生市场正在逐渐发力。目前看,定制市场整体环境利好,整体体量呈现上升趋势;节目交易市场依然是产业洼地,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由于“纪实娱乐”“纪录片+”等概念流行开来,纪录片在食品、旅游、电商、娱乐、教育、博物馆、公益等不同行业发挥重要作用,纪录片被拓展成为一个纪实工具,盈利模式日趋多元,衍生出不可预测的市场空间;委托制作市场一度萎缩,又重新回暖,属于内部二级市场,对产业规模拉动有限,利润空间也相对有限。据统计,2017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为6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5%。中国纪录片已形成一个以专业纪录频道、卫视综合频道为主力,以新媒体为重要支撑的基本格局,“纪实+”产业群渐显雏形。
对于发展势头正猛的中国新媒体纪录片,报告认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业流程不完善。没有开发出一套能够复制的行业标准,以至自制存在很大的风险,投资制作方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往往趋于保守。二是优质内容缺乏。各平台希望通过采购的方式来弥补内容的缺乏,但采购的缺点在于未必能买到需要的内容,或者市场上也没有某一类的内容。所以,尽管2017年新媒体纪录片的用户付费规模有所扩大,但广告收益仍然不明显,还需要等待时机和更加理想的机制。
在2018年中国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以国际化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呢?美国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副总裁魏克然以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例,谈到处理具有宏大而复杂主题的纪录片时,探索频道试图用个性化、拟人化的视听表达方式把政策解释给西方受众,从而让影片更具吸引力,获得年轻观众认可。《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中没有使用第三人称,而是让片中人物自己讲述故事,避免与观众产生距离感。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井水清认为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传播成功,得益于中国春节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这是每年一次全球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化内容更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片人徐欢通过故宫《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案例,阐明只有做优质的内容,才能具备恒有的价值,只有关注物品背后人的气息、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才能做出真正具有温度的作品。
展望全球纪录片的未来,报告认为,当下全球媒体生态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角力的对象几乎都指向Netflix(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领头的流媒体巨头。Netflix的全球扩张和用户增长,对原创内容的惊人投入和高品质的产出倒逼传统媒体进行反思。商业媒体掀起一股内容和渠道的并购重组潮,整合优质IP;公共媒体加大改革,为下一代观众重塑公共职责。接下来,流媒体会成为更为普遍的内容获取方式,而流量会越来越向头部内容集中。也许,流媒体时代才是真正“内容为王”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