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有“楼兰故城”的传说,是军事禁区,是“死亡之海”,那里也有着领跑全球的钾肥生产基地。5月5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辽宁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刘国强长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吴义勤、滕贞甫、王山、梁鸿鹰、施战军、何向阳、胡平、汪守德、叶梅、白烨、李炳银、孔令燕、高伟、李朝全等评论家与会研讨。
中国是农业大国,钾盐年进口量却曾高达90 %,受制于人,忍气吞声,几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为钾盐事业接力奋斗。《罗布泊新歌》以“起承转合”的诗学叙事为中心,兼及交响乐章的变换结构,全景式描绘了中国钾肥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曲折经历,讲述了李守江和他的团队在罗布泊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他们奋战在“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生命”的罗布泊“无人区”,一次次死里逃生初心不改,探索创新高新科技,打破“中国生产不了钾肥”“中国技术不过关”等魔咒,创造了多个行业纪录,震惊世界,谱写了罗布泊与钾盐的新篇章。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罗布泊新歌》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作品接地气、有温度、有时代感,歌颂了平凡的英雄,是作家对时代精神的书写与阐释。
报告文学如何书写工业题材?这一话题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指出,过去写工业题材、写企业不容易写好,经常会写成工程报告、大事记,干巴巴很枯燥。报告文学作家的结构能力很重要,决定着材料的呈现。刘国强懂绘画,懂音乐,用音乐的方式结构作品,有前奏、间奏、四大乐章、十二歌,也呼应了文题“新歌”,很有设计感,内容取舍有法,将技术性的东西舍弃掉了,留下人为理想、为事业、为目标奋斗,显示出对世界、对材料、对人物较强的把控能力。刘国强也表示,现在报告文学作品同质化严重,在所采访科研团队创新精神的感染下,他着力于结构创新,“我时刻警醒自己,在写每一篇文章之前想一想,你的创新点在哪儿”。
工业题材报告文学还需要一种沉浸其中的大爱。《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罗布泊新歌》特别讲究艺术,是一部有力量、有感染力的“大歌”,一部浑厚的交响乐。一般工业题材写企业创业的艰辛,这对报告文学来说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构成感染力本身,刘国强抓住了企业的文化生活要素,抓住了爱的罗布泊小家的成立,抓住了团队间血脉相融、生死相连的亲情关系,企业文化正是从中生长出来的。“企业文化是很多报告文学写不出来的。为什么呢?要把握企业人的生存状态,作为作家必须真的把自己沉到企业中去,把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生活其中,爱在其中,《罗布泊新歌》正体现了作家对罗布泊的爱。”施战军指出,作品从自然与困境着笔,打开困境中蕴含的巨大希望;另一方面写到人自身,描述荒凉的地方怎样变成生活的宇宙,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解决人自身之困,构成大的交响曲中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显示出作家的本事,是报告文学不可多得的”。
“这部作品写了罗布泊的艰苦创业,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奋斗精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说,我们当下依然需要艰苦奋斗,需要自力更生,“罗钾精神”在今天仍然需要,“作品背后精神性的东西在激荡你,在激励你,这是这个作品的特点”。《当代》杂志社社长孔令燕也认为,《罗布泊新歌》在描绘企业成长过程中塑造了一种时代精神,体现了文学为时代、为人民的现实意义。“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竺可桢、李四光、王进喜等科学家反复被歌颂,很多孩子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近些年表面浮华的东西太多,而当下中国默默奉献的人反而被忽视了。就像李守江团队,他们具有长远而坚定的目标和初心,可以为一件事去奋斗一生。”文学应该讴歌什么、推动什么,如何树立中国精神,《罗布泊新歌》正体现出文学的一种方向。李炳银也强调,刘国强作品是和罗布泊、和我国钾肥发展历史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写作值得提倡,当代缺少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伟大创造、不朽业绩的描述,“我们国家时时发生着非常感人的、惊心动魄的中国故事,文学需要把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故事写出来,就是在写历史、创造历史,就是在追求并实现文学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