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守护语文教育的价值

发布日期:2018-06-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王尚文先生贡献了若干重要的概念,比方说“人文”。在语文教育领域,正式提出“人文”且把它当作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并展开系统研究的,是王尚文先生。近30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先生当年的论著,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思想光芒。还比方说“语感”。“语感”一词因王先生的《语感论》而成为语文课程论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术语;国家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感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与王先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关系。王先生的语感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

  王先生退休以后,有一段时间似乎很少看见他写语文教育方面的文章。但大约在2014年前后,我陆陆续续在各种语文教育刊物上,看见王先生关于“语文品质”的讨论。心里说:王先生又回到语文教学来了。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整体来看,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由宏观进入中微观,一是由主观(主体)视角进入客观(客体)视角。

  “语文品质”概念的理论升华

  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是从语文课程性质议题入手的,他最早的论著《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着重指出,语文教育在工具论和思想教育论之外,全面进入人文论时代。其后,王先生逐步深入探讨了“语感”“言语实践”“语文对话”“语文意识”,关注的重点逐步中观化和微观化。这种逐步下沉、逐步进入中观微观领域的研究,可以理解为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质的具体规定和内涵揭示。直到“语文品质”的提出,王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重归宏观层面。

  如果说,语感、言语实践、语文对话、语文意识,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某个局部、某个方面的研究,那么,语文品质则属于对语文教育基本规定的研究。语感,是语文教学成果的心理形态;言语实践,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语文对话,着重强调不同言语主体之间的关系;语文意识,是指语文从业人员的一种专业自觉。语文品质则是在语文教育终极目标这个意义被论及的。这就是我所说的“重归宏观层面”的意思。

  同样,从“人文”以下,王先生逐步探讨过的语感、言语实践、语文对话、语文意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从主观(主体)视角立论的。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立论背景或基础,这个共同的背景或基础,也是王先生另一个着重探讨过的概念:言语主体。语感是言语主体的内在成果;言语实践是语感生成和发展的具体途径,是言语主体的外在活动形式;语文对话是不同言语主体之间的言语实践方式;而语文意识则是言语主体内部状态的自我觉察。所有这些概念,都是从主观(主体)立论的。直到语文品质这一概念的出现。

  在我看来,王先生的“语文品质”概念,从理论来源上说,聚焦于“言语作品”,孕育于“言语形式”,而又和王先生讨论过的以上所有概念相关联,或者说,是它们的集大成及理论升华。且看王先生的论述:

  衡量一篇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可以有两个相互密切关联的角度。一个是从表层看,着眼于字词、语句、段落之间以及它们与整个文本之间的内部关系,主要指能否让人听明白、看清楚,是否合情理、合逻辑,进一步,是否让人觉得入耳、中听,或者更进一步,是否觉得动听、耐看。另一个是从深层次看,指的是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与写作的目的、意图的匹配程度,以及作者对文章读者的预设与态度是否准确、正确等。

  “语文品质”的优劣取决于作者的语感

  “语文品质”内涵的第一方面,不算是王先生的新发现,这是大家公认的语文内涵之一。但第二个方面,则是王先生从自己长期关于语感、言语形式、语文对话和语文意识的研究出发,换了一个角度提出来的新表达。“写作的目的、意图”“作者对文章读者的预设与态度”这些概念,都是从王尚文先生过去关于言语主体的研究视角得出来的。王先生这一次所论,不是从言语主体本身,而是把言语主体放置于主客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论域中,对言语主体价值的重新定位,对言语作品价值的重新揭示。总之,王先生之“语文品质”理论,与王先生之前所研究过的诸多概念,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王先生曾以他着力最多也贡献最大的“语感”概念的角度,论述他之前的研究与“语文品质”研究的关系。

  任何语言作品无不都是作者语感的投射,或者说是对象化,而语文品质的优劣高下实际上也无不取决于作者语感的敏度、广度、深度、美度。但是两者相比,语感属于人的主观感知层面、精神层面,说起来觉得比较抽象,甚至似乎还有点神秘,难以捉摸;而语文品质则总是表现于具有物质性的语言作品,有“白纸黑字”做证,因而比较容易把握。

  “语文品质”概念,其实是基于对语感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只是这一次,王先生的立论,落脚点不再在主观(主体),而在客观(客体)。对此,王先生自己也有清楚的认识:

  语文能力、语文水平属于说写主体的主观范畴,而语文品质则是说写主体的说写意图、读者意识和语文能力在具体语言作品中的外化,具有可视可听的客观物质性。

  “语文品质”:语文教育发展的立足点

  “客观物质性”是“语文品质”这个概念与王尚文先生过去提出的所有概念最大的不同。

  王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历时数十年,整体上呈现出从宏观到中微观,又重归宏观;历经“言语直觉”“言语意图”“言语实践”这些主观、主体的研究,最后归于“客观物质性”。对于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来说,这既是一种整合,更是一种提升,是一种理论品质的转型。在我的理解中,从理论结构本身的逻辑来说,这既是王尚文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终结性结论,也是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提升人的语文品质。这是一种朴素的表达,同时又内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实践上,可以延伸出一个大的实践体系来。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包括教材编撰、教学模式改革和语文考试的具体方式,都可以铺演出具体的操作模型。

  回首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会发现我们绕不过去两个基本概念,这就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史,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及两者关系的纠缠上。也许,着眼于“语文品质”,我们可以寻找到新时期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立足点。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品质”之立论视野的这种变化,可以让我们避开延伸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理论难点和实践困惑。语文教育的曙光,庶几可见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