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剧照
“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提及家乡江苏盐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如是感怀,他说,儿时水乡的每一处记忆早已化在灵魂深处,也融进了自己的文学作品里。5月29日,根据曹文轩的心血之作《青铜葵花》改编的同名音乐儿童剧在江苏南京上演,为小朋友送上了一份“六一”儿童节礼物。此剧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出品,江苏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南通市通州区“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承制,常州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演出。
《青铜葵花》是关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葵花!”当不会说话的男孩青铜望着芦苇的尽头,居然开口说话,高喊将要失去的“妹妹”的名字,喊声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在读者的眼里,小说《青铜葵花》呈现的是“诗意的苦难”。如何将这本着意传达真善美的小说,通过舞台让今天的孩子们经历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去体验面对苦难的勇敢与担当、面对苦难的优雅与坚定、面对苦难的乐观与豁达?一年里,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名誉会长李若君、编剧薛梅、导演胡一飞、作曲家周文军、中国舞美协会名誉会长薛殿杰、服装设计张柏源、编舞吴德斌、灯光设计杨庆锦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担当主创团队,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解读、感悟和传播。
“改编像《青铜葵花》这样一部在世界儿童读者中享有极高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作品,是一种莫大的压力和挑战。”编剧薛梅形容这好比“戴着镣铐跳舞”,既要充分发挥戏剧的想象力,又要兼顾小读者和小观众的认知与感受。“对戏剧的熟悉和热爱,让我有勇气和底气改编这部作品”。从小说到舞台,对于原著的情节取舍如何“断舍离”?薛梅在改编上紧扣两点,一是把握主题,抓住“苦难中的美丽”和“挫折中的成长”;二是找感动点。她在阅读原著的时候,把最感动自己甚至落泪的地方,都画上了标记。“我相信,感动我的,我捕捉到了,编织进故事里,也会同样感动小观众。”薛梅说。由于观众群是针对少年儿童,薛梅的人物塑造既考虑复杂立体,还要简单明确。剧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合并和删减,将人物的美好品质都集中在奶奶和青铜身上,加强戏剧性和冲突,使剧作更适合舞台表现。
导演胡一飞强调,情感的表达对于今天的小观众来说尤其重要,在与台上的人物一起流泪共情时,是最好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与之前创作不同的是,《青铜葵花》里描述了过去的苦难和亲人的离别。以往的儿童剧中很少写死亡,但本剧中的奶奶和老牛最后都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我们想告诉今天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有生命就会有生死,应该感恩并珍惜你身边的亲人,敢于和苦难抗争。那曾在苦难岁月里彰显出来的童心之美、成长之美、人性之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追随。”胡一飞说。
对于以话剧表演见长的儿童剧院来说,演出音乐剧有一定难度。薛梅介绍,借助音乐剧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段,该剧将音乐、舞蹈融入起伏跌宕的情节中,主创团队既借鉴了音乐剧的创作手法,又不失儿童剧本体,旨在让孩子们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接受音乐、舞蹈、戏剧的多重审美。此外,小观众还能欣赏到富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民间小调,也能在情绪段落中感受到地方戏曲的顿挫节奏。“如果给剧目音乐创作一个总结,那就是时代在进步,孩子的视听在进步。儿童剧音乐创作的着眼点不再是儿童化的孩子,而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小大人。儿童剧音乐需要成人化与儿童化相结合,音乐儿童剧市场必将是一个全年龄段的市场。”周文军说。舞美设计薛殿杰今年已经八十多岁,是个老顽童。在剧中,他摒弃写实的三维立体景物,用了若干幅充满童趣和稚拙感的色彩儿童画,并且让演员当众换景,增强演出的游戏感。“涂鸦般强化平面感的二维绘画,明显有别于真实生活,强调了舞台的现实性。这有借鉴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意味,其实也恰恰是我国传统戏曲‘张布为城’的美学追求。”薛殿杰借此希望小观众能喜欢这样的舞美表达。
每逢“六一”,给孩子的礼物是什么?一百个扎堆的“白雪公主”吗?胡一飞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担当起时代责任。“我们应该大胆想象,冲突思想禁锢,只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心理和审美,什么样的题材和艺术手段都可以选择。儿童戏剧艺术的创新与实践不在明天,就在此刻,因为孩子们天天在成长。创作有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的儿童戏剧精品,迫在眉睫。”胡一飞说,“《青铜葵花》是所有主创的用心之作、良心之作,让孩子们享受到儿童剧带来的美好体验,作为创作者是幸福的。”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表示,“对孩子们来说,诗歌、儿童剧等艺术都是陪伴他们快乐成长的精神食粮,也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文艺精品的生产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美育的独特作用,引导孩子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心中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争做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