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药神》到《中国药神》再到《我不是药神》,这三次改名事件轨迹,微妙地映衬了一部电影在多个层面激起的反应。最后定名为《我不是药神》,肯定句换成了否定句,不仅换来了它的顺利公映,也有望为它换来良好的票房回报。很显然,“我不是药神”比“我是药神”更符合故事的核心表达,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徐峥与宁浩的合作,以及早期的片名,给人以强烈的暗示,这是部可以当作“印囧”来看的喜剧片,这为《我不是药神》提供了最基本的商业收益保证,毕竟他俩是国产喜剧的招牌。在前面过半的篇幅里,《我不是药神》的喜剧效果非常不错,影院经常爆发出一片笑声,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隐约感受到,它已经走出了喜剧片的范畴,它带来了一些陌生化的感受,拥有了一些近年国产片早已丢失的硬度。
解读《我不是药神》的关键词是“良心”。或者说,这是部寻找“良心”的电影。如果对近些年“看病贵”“买药难”“药价暴利”的大环境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部电影沉甸甸的分量。《我不是药神》不是部批判的电影,它不像一些犀利的印度片那样,可以手术刀一样解剖社会矛盾,但《我不是药神》的站位十分准确,它通过对一位小人物良心的描写,巧妙地把该说的话都说了。
徐峥饰演的药贩子,能否承受这份“良心”之重?毕竟在许多人看来,药贩子不是什么光辉的形象,如何让这名药贩子的故事触动人心,成为对创作者的一个不小考验,如果把握不好,会引起价值观争议。
对此,《我不是药神》的处理方法是,将药贩子刻画为一名优缺点都有的市井人物,在缺点上,他萎靡不振、没有志向、胆小、家暴,在优点上,不贪婪,讲义气,重感情……有了这种立体的刻画,药贩子的存在变得真实可信,他确实从印度贩药到上海赚了不少钱,但也确实解决了无数血液病患者的燃眉之急。如何评价他,电影做了小心翼翼的处理,一种评价来自于片中的神父的“上帝保佑你”,一种评价来自法院“五年有期徒刑”的判决,还有一种评价,是血液病患者列队目送他被警车送进监狱,有了这三种评价的互相支撑,《我不是药神》的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
药贩子通过贩药挣得一大笔钱办制衣厂成为总经理之后,成功洗白上岸,但曾经的好友因为断药绝望自杀,刺激他又重新回归老本行,尤其是最后每月赔上几十万元帮助患者,这是《我不是药神》最大的戏剧冲突所在,但电影对此点到为止,隐藏了这一冲突有可能创造的更大看点,因此可以肯定《我不是药神》的克制是对的,如果煽情过度,则有可能破坏角色行为动机的真实性,也会带歪整部电影的表达。在结局的处理上,尘归尘土归土,但尘与土之外的嶙峋的尖峰,已经赤裸裸地显露出来了。
《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够赢得赞誉,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在于它找到了现实题材的突围之路。尤其是在国产商业片集体萎靡不振、价值诉求消失的大环境下,这部电影敢于面对“真问题”的勇气与技巧,为它赢得了尊重。好电影可以教人分辨恶、寻找恶的源头,也可以让人拥有向善的力量,这两个功能,《我不是药神》都具备了,这样的电影,理应得到更多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