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和《拉赫玛尼诺夫》日前在上剧场举行新闻发布会,出品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邀请了近700名粉丝来到现场,五位音乐剧主演的头像手幅、易拉宝、展板等“应援物”一应俱全,气氛热烈堪比明星演唱会。音乐剧逐渐从冷门小众走向大众市场,借力“偶像光环”无疑拓宽了观众群体。但也有专家认为,要小心“光环”盖过音乐剧最重要的作品本身,太过依靠明星流量也折射出国内音乐剧行业不成熟的一面。
国内鲜有剧院会以制作人的身份参与剧目创作,更少有剧院会对音乐剧行业规则与内容生产提出如此大胆的口号:“偶像效应撬动上海市场”“陪你去看音乐剧就在这上剧场,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流星花园》的旋律响起,观众纷纷尖叫,并跟随改编歌词挥舞手中的横幅、打开闪光灯的手机……文化广场以粉丝见面会的形式举办音乐剧发布会,背后是上海音乐剧市场日益浓厚的粉丝文化:发布会散场后,不少“迷妹”还聚集在上剧场门外等候音乐剧演员出现;中文音乐剧演出到上海的首演场,“粉丝后援会”精心准备的展板、花篮几乎从不缺席。资深中文音乐剧制作人苏莉茗观察到,其他城市也有“追”演员一刷再刷的粉丝,但都没有上海那么多。
音乐剧选角中自带流量的演员能对票房起到很大提升,已逐渐受到业内公认。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活动也因此越来越多,制作方期望增加粉丝粘度,给演员未来的演艺生涯和音乐剧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拉赫玛尼诺夫》尚未开演,剧情也在保密阶段,发布会上就已出现“拉赫玛尼诺夫后援会”热情赞助特别定制标签的矿泉水——卡司初定,演员粉丝就纷纷转发,预定大量演出票,剧目“未演先红”。
另一方面,“偶像光环”并非万灵药。不久前某外国音乐剧明星宣布将在上海举办演唱会,虽然其主演的音乐剧一票难求,演唱会销售却不如预期,最终取消了部分场次。音乐剧明星的粉丝群体相对来说较为小众,单凭“偶像光环”推广演出项目风险巨大。
文化广场负责人表示,在音乐剧选角过程中,“流量”不是唯一标准。首先要考虑演员是否契合角色,保障演出的艺术品质。“音乐剧市场不断涌现中文精品剧目,为年轻演员提供发展平台、积累人气的机会;而演员则用“偶像光环”反哺剧目收益,才能形成市场发展良性循环。”《我的遗愿清单》去年8月首演后大受好评,韩国版权方甚至表示一些本土化改编的效果比原版更好,舞美设计、剧情改编、演员现场互动等多处细节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经历北京巡演和今年3月的第二轮巡演,共吸引观众逾万人次后,丁辉、于晓璘、张志等演员才进入观众的认知。热情的粉丝自发宣传、带动票房和热度,也带来了第三季演出的回归。
“制作成本允许的情况下,能请到‘明星’演员当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文化广场不会刻意为了‘流量’而选择‘明星’。中国音乐剧中观众熟悉的面孔其实并不多,相对于消费‘明星’,市场的健康发展更需要优秀的剧目去培育‘明星’。”
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都反对音乐剧明星化,中国音乐剧市场欣然拥抱偶像效应是否与行业规律“背道而驰”?对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认为,音乐剧作品的宣传中,作品本身和演员人气占怎样的分量和行业发展阶段有关。经典作品IP需要漫长时间培育,而演员人气扶植所需时间短暂得多,可以迅速提升音乐剧热度。西区和百老汇的经典剧目能够连续驻场上演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可能仅靠偶像的流量支撑市场;而在中国以及日韩等其他亚洲市场的剧场演出,明星卡司仍对票房举足轻重。
“产业发展的标准,究竟是作品的完善还是‘流量’的提升,见仁见智。”陶辛说,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现阶段可以先提升规模,但文化艺术的目标方向仍是培育经典作品,业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