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失却的银婚》剧照
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至今已举办三年,从今年参加会演院团所带来的剧目看,其在调动基层院团创作积极性、追求作品艺术质量上已起到明显的作用,无论是大戏还是小戏,都有令观众深受感动、叫好不断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之中,山东的茂腔《失却的银婚》尤为醒目,不仅现场的观众深受触动、欢呼喝彩,还被文化和旅游部临时安排加演专场,组织系统内人员去观赏学习。这部创排才两年多的现代戏,是靠什么样的魔力取得如此的成绩呢?如果把其置于当前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大环境中予以考察,可以发现它之所以得到官方与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把握住了现实题材戏曲的创作方向。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这部戏表现出浓郁的承续传统戏曲文化的特色。作为新编的现实题材戏曲作品,《失却的银婚》并没有抛弃传统,而是很巧妙地继承戏曲文化传统,以之作为整部作品的文化底色。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其故事结构之上。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女子坚贞不渝,爱情之心始终如一,男子先贫后贵,忘却爱情誓言,抛弃发妻另寻新欢。这样的故事结构,可以说是多数传统戏曲作品的选择,也因此而形成了戏曲中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作品类型,进而出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对待读书人的“陈世美”心理现象。这种故事类型及对“陈世美”的痛斥与鞭挞,可以说无论何时出现在普通戏曲观众面前都会被毫不犹豫地接受,并在围观“陈世美”受惩罚时获得情感的愉悦。《失却的银婚》无论是开场时以周桂春和石秀芬的巧遇引起叙事开始,还是中间述说两人情感的由浓至淡至分离,还是最后在狱中以剜心之疼寻找两人25年间的情感变化之点,都可以看出此剧在主体结构上巧妙无痕地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布局及故事类型,且以“诉情”而非“叙事”带领观众走进剧作的世界。以观众青睐之结构、以普适情感为牵引,显然能够俘获观众的情感认可与接受认同。
其次,这部戏表现出强烈的人民立场。现代戏创作现已成为一个潮流,正面表现英模人物几乎成为其主要模式。当然,从正面书写、塑造为人民谋福利、带领人民奔小康的好公仆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但落实到具体戏曲创作,若所有的英模人物塑造都是同样的借助几个事件支撑,在艺术审美上就难以达到新奇和动人。同时,《失却的银婚》生动地阐释了如何以人民为创作中心,虽是以表现社会正能量为追求,却着力刻画了一位为人所唾弃的“坏官”,且是把叙述视角完全立足于底层人民。无论是那些走过场帮着抬车的村民,还是有着包公情怀的老支书、八岁就失去父爱的亮子,都是那样的纯朴善良。那个被伤害最深的女人石秀芬,从没忘记拉过的勾勾、许下的人生誓言,在最伤心时还依然向天许愿要“离婚的男人好好做官”。这里,没有一句对他们直白的讴歌与赞美,却无处不体现出对人民那种大美大爱的极力张扬。
再次,这部戏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国之大事的情怀。而当前不仅“猎狐”“打虎”“拍蝇”一直在路上,完善的反腐体系也在不断构建,反腐倡廉是当前党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任务。目前,已经创作出了一些从正面反映反腐倡廉的戏曲佳作,而《失却的银婚》可谓是此系列中的又一新佳作。从《失却的银婚》宣传语所言“以此儆戒今天的‘公仆’们”,可知其创作团队正是在关注反腐倡廉这一前提下,以积极的艺术实践行动对当前国之大事进行艺术呈现。更为重要的是,它虽然关注反腐倡廉,却选择与同类主旨的作品不同的叙述视角,它没有去塑造反腐英雄,也没有在作品中高唱要反腐倡廉,甚至没有出现惩治腐败高官的人物形象。它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去揭示贪腐对至亲和灵魂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达到了艺术地关注国之大事的效果。
第四,这部戏有着明确的艺术追求。当前戏曲界流行着把宣传品当作艺术品进行创作的观点,应该说这是戏曲创作者的艺术觉醒和艺术追求,也非常有利于作品艺术品质的提升。《失却的银婚》是要关注反腐倡廉并予以宣传的,但主创们并没有因要宣传而被束缚手脚,而是把这一主旨作为根本和底色,然后在选择底层叙述视角的同时,遵循戏曲艺术规律进行创作,打造成一部观众喜闻乐见、具有生命气息的艺术品。从整体来看,叙述手法是正叙、倒叙、补叙、插叙交错运用,舞台调度是过往情景与当前同框生辉,故事推进紧随周、石二人的情感交锋前移,舞美、音乐、唱腔等都为人物形象服务。从人物形象来看,它塑造出了圆满而鲜活的人物群像。如反面形象、腐败市长周桂春,他并不是一个完全不作为的坏官,他曾奋斗在抗灾最前线;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陈世美”,也对抛妻弃子心感愧疚;他贪恋权力带来的虚荣和财富,也时时被良心谴责,还知要找找“是从哪里走错了路”。再如那出场不多的老支书,他对走入歧途的周桂春是那样痛恨,甚至后悔当初做媒,但他同时却以“山里人不驳当官的面子”为由劝说石秀芬去见前夫,又是那样心怀仁慈地告诉周桂春“出来后”村里还有他的家。细节处理见其匠心,如第一场是于石秀芬包含情感不同的三笑声中转入周桂春大学刚毕业时二人的欢歌笑语,而第四场则于石秀芬下场的哭声中接入年轻的石秀芬哭着上场;再如周桂春闻知吴老板被查时前后的神态对比、两次婚礼的喜悲差异、“同样的时节人走丢”的反复吟唱。当然,在数蜡烛诉说中把情感推向高潮之后的开放式结局,更留给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
戏曲创作不易,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尤难,这不仅是因戏曲是融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更与观众审美需要与层次不断提升有紧密关系。要创作出观众从内心欢迎的戏曲作品,就需要从观众的审美需要和生活关切出发,遵守戏曲艺术的本体规律,创作反映时代潮流、时代精神、国之大事的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