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地名建设,要找到文化的灯塔

发布日期:2018-09-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地名,往往与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地理文化、风俗民情密切相关,含蕴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乡愁。自2014年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以来,全国各地的地名普查工作有序推进,相关数据和成果得到了有效整理。据媒体报道,海南省民政厅近日发布有关信息透露,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共采集地名条目5 . 1万余条,其中历史地名1524条,并表示将通过地名工具书编纂、地名信息化建设等创新举措,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建设。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谓习焉不察,可能不太能感觉到地名的重要性。实际上,地名不仅关涉到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身份”标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对于一个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服务民生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像人们习惯相互问对方是哪里人,进而聊出那里的风景名胜、著名小吃等等,地名可以说早已成为一种标识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从这个角度看,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精神,广泛开展地名普查并适应新形势、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等进行地名文化梳理和建设,无疑是事关社会民生、事关记忆传承、事关文化自信的好事情。

  地名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地名更是直观地反映出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容。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城市保留着极具年代特色的街道名称,如原街道改名为“人民路”“解放路”;也有取消帝国主义侵略色彩的改名,如“额菲尔士峰”改名为“珠穆朗玛峰”等,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内涵。如果说特殊年代里的“路名大革命,全城一片红”及其留下的“遗产”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那么近些年一些地方罔顾传统、刻意崇洋、虚张声势、名不符实等现象,则是需要直面、亟待清理整顿的课题。这不仅给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认定与运用带来了不少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地名遗产观念的潜意识。地名文化建设,便显得尤其急迫。

  曾几何时,全国不少地方刮起了一股改名风潮,湖北仙桃要改成沔阳,河南新郑要改为轩辕,湖南耒阳要改为蔡伦,陕西宝鸡要改为陈仓,不一而足,十分热闹。虽然许多改名不过是民间的一时议论甚至流言,并未付诸实施,却很能反映出某种文化情绪。1987年,由于当时发展形势的需要,安徽省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应该说,此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需要承认,也留下了历史文化割裂的遗憾。有的改名则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比如2001年江苏淮阴市曾改名为淮安市,结果与当地本有的县级淮安市同名,不少游客到了那里,常被“大淮安”“小淮安”搞得晕头转向。可见,无论是文化情结带来的民间冲动,还是“经济挂帅”造成的考虑不周,贸然改名难免会闹出尴尬。

  除了一些“改名”“命名”造成的乱象,对地名及其历史文化不负责任的“演绎”“附会”,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歪风。前些年,一些地方为发展旅游业,纷纷打出“文化牌”,以致出现多个地方争抢“某某故里”的现象。不可否认,由于地理文化的重叠或变迁,一些情况并非没有依据,但为“搭台唱戏”而人为夸大、杜撰“文化内涵”的情况时有耳闻。据媒体报道,日前一项调查显示,在2000多名受访者中有97 . 4 %的人反映旅游景区的讲解变成了胡编乱造的野史、艳史、宫斗和传说的“故事会”。换言之,保护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运用和保护地名文化的确实性、完整性,同样刻不容缓。

  在推进地名文化建设方面,海南省的相关做法或许只是全国地名普查背景下的一个侧面反映,但也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案例。普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对国土资源、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文化遗存等进行全面完整的普查,其意义已无需多言。像2017年完成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正在有序推进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等,都是盘点家底的重要举措。它们和地名普查、地名文化建设等一起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厚重基础。因此,在盘点家底、廓清地名乱象、进一步加强地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运用的基础上,我们也十分期待,通过新的信息化手段,一个更科学完整、立体全面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地名文化图谱,不仅为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提供更清晰的地标,也给我们提供一个个牵引记忆乡愁、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化灯塔,让我们在文化的温润之光中,更自信地前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