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活观察:当代年轻人时间有多紧张?看个剧都要开二倍速。”近日,微博网友“HelloDaH”发出的这番言论引来热议,在几千条的评论当中,网友纷纷表示:“倍速观看才是国产剧的正确打开方式,正常速度看一些剧的话一眼就看出了演员的‘作’和‘蹩脚’”,“必须倍速加快进,不然实在是忍不了”,还有网友略为夸张地形容:“生活已经筋疲力尽,再看低效率剧无异于凌迟”。
“倍速追剧”,就是利用改变视频播放的速率来达到缩短观看时间的目的,当下一般的电视剧通常在45分钟一集,如果开二倍速模式观看,20多分钟就可以看完。一部60集的剧目,也只需花30集的时间就能看完。笔者打开一部视频的播放速度调整栏,分别有0.5、0.75、1.0、1.5、2.0等不同倍数的观看模式可供选择,甚至还有“只看主演A部分”或“只看主演B部分”的功能,一些网友表示,利用调整倍速去追剧,并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又能节约时间,何乐而不为?也有人批评如今的“倍速追剧”成习惯是社会浮躁化的体现,应该摒弃。
“倍速追剧”为何产生?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如今的电视剧集数越来越长,就近期热播的几部剧来看,《延禧攻略》70集,《如懿传》87集,《香蜜沉沉烬如霜》63集,甚至有人感叹:“碰到30集以下的电视剧就珍惜吧”……无不在体现当下电视剧越来越长的普遍性事实。那么电视剧又为何会越来越长?根据笔者的了解,明星片酬在近30年内涨幅超过5000倍,单部剧片酬最高的超过一亿元,这就大幅抬高了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因此,制片方常常会选择把集数剪得多一些,以此来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举例来说,制片方以5000万元一部戏的打包价请到某明星出演,在杀青时与电视台签订了400万元一集的协议,那么最终多剪出七八集,就能够直接增加约3000万元的收入,将明星片酬所增加的成本轻松化解。
另据《2018年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的电视剧立项总量在465部以上,平均单部集数上升至39.8集,而电视剧“越来越长”的整体趋势又正在助长内容注水、资源垄断等不良的行业风气,无怪乎网友的诘问:“一些‘注水剧’又臭又长,不压缩压缩,我们怎么回归正常的观剧模式?”“倍速观剧,怪我咯?这个锅我们不背。”
诚然,台词雷人、剧情拖沓、慢动作泛滥、故事套路化等外部因素考验着观众的耐心与时间成本,促使“倍速追剧”成为无奈的选择。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在特定时空下产生的,当下媒介的快速演变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家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如今移动化、碎片化的接受习惯让人的耐心越来越缺乏,更倾向于用最短的时间获取到最多的信息,因而,当下高强度、高刺激、多通道的信息接收方式,让“倍速播放”成为这个快节奏时代一个典型的注脚。而观众看剧的目的也不似以往单纯追求自我感受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随潮流,不错过与身边的朋友、同事探讨热点话题,目标更直接、更明晰,观众接收习惯的改变影响着内容的创作,这同样促使“倍速追剧”的产生。
当“倍速追剧”成为常态,一个事实是,大家逐步适应2倍速、3倍速的播放速度后,接收信息的习惯和方式就会变得更加快速,这也是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在某演讲中提到的“豌豆公主效应”:体验是一种可训练的能力,并且一旦达成,就再也退不回去了。因而,我们也不得不产生一种担忧,当习惯了迅捷的方式、快速的倍率,观众是否还能回归平和理性的观剧状态,是否还能享受正常的剧集审美?对于观众来说,视频内容倍速播放能够提高效率,但一味追求效率后的浮躁与焦虑也会随之而来。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正常倍速播放更有利于情感的带入,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和判断、感受和体验也更为深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走心还是走量的问题。
无可厚非,无论是观众或主动或被动地追求“倍速”,还是内容制作方在高片酬市场下不得不加长剧集,或迎合当下观众的高效率追剧需求,“倍速追剧”都在提醒着影视剧制作方,不在市场大潮的裹挟下迷失方向,摒弃粗制滥造、大量注水的创作思路,以优良的视角和叙事模式迎合观众的需求,才是应对之策,这也为观众回归平和理性的观剧模式提供途径。正如一些网友所言:“我们也期待一帧都不想错过的好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