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学院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史若虚先生长期身居管理决策中枢,初任教务长、再任副校长,终任学校升格为大学后的首任院长,30余年承载重要责任,鞠躬尽瘁。先生不仅有参与创校奠基之功,更作为长期教学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先后辅佐田汉、王瑶卿、萧长华等校长,建立了学校戏曲教育体制和教育体系。”在中国戏曲学院近日举办的“戏曲高等教育四十年暨纪念史若虚校长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在谈到史若虚的戏曲教育思想以及办学治校举措时如是说。
史若虚是我国著名的戏曲教育家,是新中国戏曲改革和戏曲高等教育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更是戏曲艺术教育体制的建设者。他1950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教务长,在校长田汉的支持下,着手建立新的戏曲艺术教育体制和教学体系,废除传统师徒制、包身制和打骂体罚制度。先后聘请王瑶卿、萧长华、刘喜奎、侯喜瑞、姜妙香、谭小培、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名角”到戏校任教,制定了“以政治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主体”和“普遍培养,因材施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培养出了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张春孝、刘长瑜、李长春、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回忆,史若虚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路线,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文艺工作者,他有识人之才,求贤若渴。“当时戏校的教师队伍是由富连成和老中华戏校等各个流派的传人组成,正是因为史校长的宽广胸怀,才能让戏校名师荟萃。”李维康说,“史校长还特别重视学以致用,当时戏校的排练场经常灯火通明,高中低年级的学生不是演出就是在观摩学戏。史校长还经常带着我们去长安、西单、广和等剧场给观众演出。组织我们下乡劳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农民生活的辛勤,增加我们实践的机会。”谈到过去跟着史若虚学戏的情景,李维康表示,那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场景一直深深印在她的脑海。
史若虚求贤若渴体现在方方面面。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15岁主演现代京剧《赛驼以后》,在1975年全国汇演的时候获了三项大奖,当时已颇有名气。孙萍回忆,为了吸引像她这样的人才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史若虚多次与文化主管部门沟通,几经波折,孙萍才成功就读,成为该院第一代大学生。孙萍说,史若虚在教学时非常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班的学生都是经过他精挑细选,按照角儿的模式来培养,成才率很高。比如王蓉蓉,虽然当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史校长看中了她有一副好嗓子,认为她适合学张派,把她招进来跟随张君秋先生学习。日后王蓉蓉成为张派的领军人物,证明史校长当年的眼光独到。”
对学生怀有大爱、真爱、恒爱,是史若虚戏曲教育思想最闪光的点之一。据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回忆,史若虚具有“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品质,他关爱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关爱他们的学习成长、未来的前途。他把学生看作是国家未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戏曲事业的希望,他们不单纯是传统的师徒如父子关系,即便这些学生毕业了,散落在天涯海角,他也是挂念在心。
“有一年暑假我排全本的《李慧娘》,不料在一次彩排之前,我因意外摔折了胳膊,史校长又急又气,连忙将我送医进行手术治疗。他气急之下竟严厉训斥了我,让我感到无比委屈。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他当时情急之外,更多的是为我日后的艺术生涯感到担忧。手术后,史校长为了让我的胳膊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多方询问辗转,将我送去国家体委体操队进行康复治疗。这一切都得益于史校长对我的不懈陪伴与及时治疗,才有了这出《李慧娘》的顺利演出,才使得我日后的艺术生涯得以延续。”孙萍说,种种细节,处处可见史校长对学生的一片拳拳爱护。
曾有人说史若虚在教学中坚持“以旦为纲”,称“史校长就知道旦行”,在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诗英看来,史若虚的“以旦为纲”是一种教学战略,“当学生进戏校训练两三年,正当向社会展示所学的时候,男生能唱的很少,史校长了解这个规律,学生进来以后先抓女生,同时适当加强男生的形体课。史校长认为刚招进来的男生处在变声期,为了长远的利益,要先保护男生的嗓子。”王诗英说,史若虚特别提出要“保护重于使用”,这是他教学上深谋远虑的地方。
据了解,史若虚是从军管干部的特殊身份进入戏曲教育领域的,戏曲界“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曾受争议,但史若虚却能够受到普遍尊敬,究其原因,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看来,除了史若虚在教学上对王瑶卿、萧长华等老艺术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传统戏曲价值观的充分尊重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传统价值观受到各种严峻挑战岌岌可危时,他能够勇敢且智慧地挺身而出。
“戏曲传统之所以能躲过‘狂风暴雨’获得生存和发展,就是因为有史若虚这样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领导干部。”傅谨认为,正因此他才特别令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