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档主打才艺竞技的节目《演员的诞生》和《声临其境》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不少观众认为现场拼才艺才“解渴”,认为这是对演艺圈不以业务为标准的“拨乱反正”;另一方面,两档节目也都爆出了嘉宾对节目的吐槽与爆料。这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拼才艺和卖“人设”到底是否有无法调解的矛盾,二者可否通过综艺节目来实现真正的兼容。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看来,从“角色”到“人设”这一影像伦理的变迁过程中,明星的“人设”所直接对应的,是传统明星的“角色”。经过新媒体浪潮的放大,“人设”已经高度日常化,“爱豆”的个人形象建构和塑造,已经逐渐超脱出传统明星意义上的“角色”限制,呈现出非常大的独立性,也打破了传统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界限。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盖琪认为,现在反复提及的明星偶像的“人设”,其实是扩大了消费者的购买边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明星在节目中的符号,还扩大到了明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商品经济对于个人生活的全面介入。“在今天要做一个明星,即意味着成为商品,出售的不仅仅是演技,而是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派生出来的方方面面,包括精心设计的迎合消费者的幻想,比如‘人设’。‘人设’的崩塌其实意味着商品价值的崩塌和缩水。”盖琪说。
当代明星的舞台已经由传统的电影、电视剧拓展到了电视综艺、网络综艺、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甚至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众多娱乐门类当中,有了极大的进退、伸缩的余地。“这也是‘人设’能够从‘角色’中挣脱出来的最根本原因。今天的粉丝可以直接与‘爱豆’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实时互动;不同于以往经纪公司和专业团队的定向包装和炒作,今天的粉丝可以直接参与到当代明星形象的建构和塑造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中。”孙佳山说。
但是,“人设”太强大也会压制观众对其角色的接受,综艺节目中的刻板印象固化,会影响观众对其电影等艺术门类的接受。“如李晨、范冰冰联袂出演的影片《空天猎》的票房不佳。单从影片质量上看,这部影片在文化娱乐工业化水平上已经达到国产电影标杆的水准,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正是由于李晨、范冰冰在诸多真人秀综艺节目当中,过度地透支了自己的‘人设’,导致其在《空天猎》当中的‘角色’,不能令人充分信服,这不仅直接影响了票房,对于我国的主旋律电影生产、传播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孙佳山表示。
如此看来,“人设”其实是娱乐消费转型和边界扩大的产物,新一代的消费者可能并不在意演技,或者说至少演技不再是一名明星的核心竞争力。盖琪认为,像《演员的诞生》和《声临其境》有其可贵之处,但是综艺节目的操作套路决定了,演技和才艺并非综艺节目关注的核心问题。“如果观众聚焦的是才艺本身,那他没有必要来看这个,完全可以关注作品本身,因为对于演员来说,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作品说话,他们最大的施展空间,也莫过于电影、电视剧作品本身。而综艺节目本身就是一场秀,并不是展现的最佳平台,这只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一场游戏。仅仅有才艺是支撑不了这个节目的,如果要支撑一个半小时的节目,光靠才艺展示是不够的,因为要是那样的话,岂不成了电影集锦了?其实戏剧张力往往体现在了节目中间穿插的东西。把一档综艺节目看作展现才艺的专业实力平台,就理解错了。这归根到底只是一场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