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昆明举行的全国舞蹈展演中,一批新节目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和新的趋势。它们将会对中国舞蹈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报设立“中国舞·新伦语”专栏,通过本报记者伦兵的采访探讨中国舞蹈的未来。
没有评奖环节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正在昆明热火朝天地举行,在前晚的第四场舞蹈节目演出中,接连不断涌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作品,让观众和专家们眼前一亮,成为展演开幕以来最令人兴奋的演出场次。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表示:“我看到了中国舞蹈的自信,也感受到中国舞蹈的希望。”云南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佳敏认为:“中国民族民间舞魅力依旧。”
民族舞深入生活
创作藏族舞蹈编导扎根藏区一学期
前晚的演出中,中央民族大学创作演出的藏族舞蹈《梦宣》和苗族舞蹈《斗》、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创排的哈尼族舞蹈《山之子》,以及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达英嘎表演的独舞《冈根扎鲁》获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些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民族舞蹈元素发挥到极致,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的紧密结合,体现了编导深入生活获得的丰硕成果。
藏族舞蹈《梦宣》源自藏族宫廷舞蹈宣舞,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原院长蒙小燕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创作这个舞蹈,编导丛帅帅在学校的支持下,多次深入藏区寻找当年王宫中残留的壁画和宣舞的“足迹”,她甚至一个学期扎根在藏区,与藏人共同生活。因此,《梦宣》的创作是编导深入生活的创作成果,舞台呈现古朴而凝重,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独特性,给人以震撼。
古典舞题材纠偏
新作品融合多元素
晋升新“网红”
前几年,中国古典舞走入了困境,不是怨妇情结就是表现孤独感,在题材上走入了误区,而前晚的演出中,八个古典舞显示了不同的风格,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纸扇书生》表现一群古代年轻书生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们特定的人生追求。编导胡岩从10多年前学习川剧小生艺术受到启发,开始思考这部作品,直到去年组织学生排练,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舞蹈运用了戏曲小生扇子功的元素,又吸收了现代舞蹈的创作编排方式,融合了各个朝代书生的独特气质,编舞行云流水,情绪奋进向上。去年演出后在网络上播放,成为“网红”,很多网友更是乘飞机从外地到昆明来看现场演出,说明这部作品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相吻合,是接地气的作品,受到观众和专家一致好评。
在众多古典舞作品中,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表演的《行云赋》、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表演的《水云行》和星海音乐学院的《咏春赞》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水云行》在编排上有着独特的气韵,给人一种美感。而《咏春赞》则是以咏春拳的传承为主题和主要元素,表现南国少年意气风发,济世报国的情怀。不同风格和题材也弥补了以往古典舞题材单一的缺憾。
新生代正在崛起
年轻演员挑大梁动作好少内涵
由于国家艺术院团在全国舞蹈优秀作品展演中的缺失,使得展演的大部分作品出自大专院校和地方院团,年轻演员们的表现也受到专家们的关注。
内蒙古独舞《冈根扎鲁》的表演中,演员达英嘎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那些蒙古族典型舞蹈动作就像长在他身体里一样,情感与动作的表达都那么自如到位。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认为:“我看到了多年不见的民族舞自如的表达,他把动作和情感融为一体,带领观众进入他表演的情境,让观众跟着他的表达一起嗨,这是难得的高水准表演。”
在肯定成绩基础上,专家们也对一些舞蹈中编导演员不能完成作品赋予的内涵而感到遗憾,像独舞《雁丘词》中,尽管演员身体条件和肢体功能很好,但编导和演员对应当如何表现这首元好问名词的内涵和诗人气质缺乏正确认知,使得作品留下不少遗憾。有的作品为了表现演员在技术上的优秀,堆积技术动作,使作品内容与动作形成两张皮。也有些作品编导并不明确创排作品的目的,结果在创作初衷与节目呈现上出现错位。这些展演中的一些遗憾,引起专家们广泛的讨论。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涌现出的新创作趋势和一批优秀作品让观众和专家都感到欣慰,因为只有扎实地深入生活和获得坚实的素材基础,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创作,才会涌现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