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向死而生

发布日期:2018-10-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智 高梦婷  浏览次数:
 

  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生命里》将视点聚焦于上海一家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医疗区,实际上这是一个临终关怀机构,收治的主要是癌症晚期患者。作品拍摄周期3年,耗时6000多个小时。该作品秉持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规律,将四十多位癌症晚期患者的故事,浓缩在三集的纪录影像之中,以真人、真事完成了纪录片的结构塑形,以真情、实感展现了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里》恪守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原则:形象的典型性、细节的真实性,以及描述方式的客观性,并且结合纪录片独有的影像书写规律,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悲伤、无奈、自尊、惋惜等复杂矛盾的情绪细致地记录下来,带领观者直面死亡,也思考活着的价值。

  《生命里》成功塑造了四组典型形象:癌症晚期的患者和老人、病患身边的家属、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们。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临终的病患,尽管他们也有悲伤难过的时候,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他们面对摄像机的镜头,还是呈现出了坚强、勇敢等品质,这些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性和病患对尊严的自持,让人感动。另三组不同身份的典型形象在与癌症晚期病患的交互关系中,体现了不同层面的人文关怀,分别是:病患家属的亲情关怀,医护人员的生理关怀,社会志愿者的心理关怀。这些人物的选择、对照与关系编织,构成了一幅鲜活的人物群像。

  细节是局部,同时可以通过局部反映整体。在《生命里》当中,有几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个是罹患胃癌的汪明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葫芦丝的悠扬盈荡在冷寂的病房通道,给他的出场铺垫出一丝暖意。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中,出现了三处葫芦丝音乐的对比,暗示出汪明昌个体的生存状况,从刚入院吹奏时的精神饱满,到给志愿者、社工表演时的手指不再活络,再到生命终点时用手机播放葫芦丝音乐,以音乐与人物关系这一细节的反复、变迁映衬出逼真的生命临终演变过程。第二个是乐观、热情的沈和敏,想在生命的终点作出最后的贡献,却因为癌细胞扩散等复杂原因无法完成眼角膜捐献,护士长反复抚摸着沈和敏的手意图宽慰她。诸如此类的医护人员与病患肢体接触的细节中无不体现着临终关怀领域的亲密感与人道温情。人生憾事常有,临终心愿的遗憾只是其中的一技半节,在镜头的关注下,赋予了临终遗憾平静而释然的色彩。相比同题材纪录片《人间世》的第四集《告别》,《生命里》有意避开沉重的悲痛场面,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既能调动审美受众的共情又能缓和审美受众的悲感。

  此外,拍摄基本都是使用固定机位与静态构图,舍弃了镜头运动带来的渲染效果。大范围近景与特写的景别用于描述病患在临终阶段的心境和情绪的突转,达到在有限画面内尽可能展现丰富情绪细节的效果。

  现代的纪录片理念,早已不再固执地认为纪录片可以到达绝对客观。相反,观者也接受了纪实影像是通过对现实的选择、加工,呈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并且调动自身的经验,来共同建构起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从纪录片的描述方式上,这部作品又可以与BBC纪录片《最后一个夏天》做横向比较。

  首先,两者的选题很相似,都是关注临终人群。《最后一个夏天》中聚焦了五位患不同癌症的病人。其次,片子的叙述方式相近。在人物关系的建构方面,也都设置了临终者寻找儿子/女儿的桥段。

  不过,两个片子也有不同之处。《最后一个夏天》中,核心人物并非患病老人,他们在影片中基本可以自由行动,这对于空间展现带来很大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其次,导演的设定与主导也有差异。在《最后一个夏天》中,制作者设计了让几位病患不定期会面的情节,使得故事的呈现有一种段落感,观众容易产生出期待。第三,《最后一个夏天》中对历史资料的运用非常仔细,其中包括对被拍摄者早期影像、照片的运用,对人物的前期采访等。对这些资料做搜集、整理和重新编排,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段落,形成了今昔对比的视觉感受,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与真实性。第四,在影像拍摄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事件的跟进式采访,也让纪录片的“过程感”达到极致。此外,在音乐的运用上,《最后一个夏天》也放弃了一味的悲伤旋律,而在某些段落中,甚至在悲伤时刻使用一些活泼欢快的音乐,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恰恰很好地利用了音乐的二律背反性质,实现了较好的情感表意。

  当然,《生命里》的题材和人物的特殊性,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导演对人物活动空间的拓展。尽管局限于舒缓医疗区,但通过对核心群体、医患关系、志愿者活动等不同侧面的交叉记录,同样展现出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担任这部纪录片旁白的是2014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的青年演员万茜。她不同于一般配音员的字正腔圆,但演员对人生的观察和反思能力帮助了她,在解说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平静舒缓,但紧扣人心的风格。影片最后,病患沈和敏捐献眼角膜的遗愿未能达成,解说词中提到“有人说,懂得了遗憾,就懂得了人生”,经过万茜的播讲传递,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回看这部纪录片探寻的主题“临终关怀”。在特殊的安宁病房里,导演通过对临终生命的平静纪实与对少数关注“优死”群体的肖像描绘,来引发思考:“人,应该怎样的离开世界”。呼吁关注生之偶然、雀跃的同时,也要关注死之必然、平和。“临终关怀”尚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亟待加强的社会认知度与认可度,《生命里》为此作出了引导与拓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