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近日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有评论家感慨道,现在文艺评论领域有一种现象让人很忧心:评论变得很“世故”,一件作品明明很糟糕,然而开研讨会时,很多人会去刻意避免谈及这种糟糕,或者只提里面好的地方,对坏的方面避而不谈,文艺评论家变成了“表扬家”。
文艺批评是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阐释艺术思想、解读审美内涵的功能,同时也对文艺发展起到引导与正本清源的作用。近年来,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工作者为重振文艺批评做出了诸多努力,文艺批评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诚如文章开头那位评论家所忧心的,某些不良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人赶场式地去做评论,甚至连作品还没有完完整整仔仔细细地看过一遍,就发表评论,常常文不对题,无的放矢;有些人对所评论的艺术门类和事物不甚了解,发表评论敷衍了事、虚与委蛇甚至说些外行话;有些人碍于朋友情面,迎合作者,避谈缺点不足,极力吹捧奉承,批评变成了“好好好”,研讨会变成了表扬大会……如此种种,让批评丧失了锋芒,走向了世故。
本应具有批判力和说服力的文艺批评变得世故,对于评论家和作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不敢开诚布公地进行批评往往会造成评论不实,一方面会让作者看不到自身作品的不足,对于其今后的创作无法起到引导和促进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会公众对这部作品的认知被带偏,久而久之会对文艺评论者产生不信任,甚至会伤害文艺评论的健康生态。
毋庸置疑,批评家绝不是“表扬家”,做文艺批评要有专业精神,要有敢于发声的勇气和魄力。著名学者陈思和曾经说过:“作为文学评论家,不仅要精通专业,更重要的是要有胆量,要有强烈的正义感,并且要努力坚持那些对的东西。”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不能因为人情或利益而改变了批评的初衷,削减了批评的力度,伤害了批评的本真,要切实拿出诚意和勇气,真正地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切实以此为遵循,不能隐藏锋芒、热衷于做“好好先生”“表扬家”,要找寻到自己从事文艺批评工作的初心,坚守作为评论家的责任,坚决向人情评论等不良倾向说不,要敢于发声,拿出勇气去“剜烂苹果”,发挥好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如此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