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四川方言版话剧《茶馆》即将亮相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部话剧用俏皮幽默的四川方言,重新演绎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茶馆》,呈现出浓郁的巴蜀风情,自2017年首演以来便获得诸多称誉。
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版《茶馆》里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看了川版《茶馆》后曾表示:“川版《茶馆》是超出想象的一部作品。”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也称:“川版《茶馆》打破了一种习惯性的理念,为中国话剧创作打开了一扇门窗。经典绝不应成为固定的模式。”
有评论认为,该版《茶馆》创排过程中,很好地找到了巴蜀文化与经典作品之间的契合点,对优秀的中国经典舞台剧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艺术演绎。
仿佛天生被注入了幽默细胞
方言是一种艺术。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四川方言的特点是就是生动、机智,它独特的韵律感仿佛天生被注入了幽默细胞。而四川的方言剧作品作为当地的“文化特产”,把一方人俏皮闲适的精神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人们喜爱。
专家们认为,在四川方言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幕讽刺喜剧《抓壮丁》。该剧生活气息浓厚,诙谐生动,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农村,反映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借抗战名义到处派款抽丁、榨取钱财、残害人民的恶行。《抓壮丁》原是1938年创作演出的幕表戏,1943年吴雪等人在延安对原作进行改写,演出近百场,后改编成电影。这出戏在延安上演时,就是用四川方言演出的。此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搬演了这部作品,此剧也成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历史上长演不衰的经典保留剧目。它就像为四川人定做的“麻辣烫”,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灶上”烫了50多年。此后,在上世纪90年代的荧屏上,也曾出现过《傻儿司令》《山城棒棒军》《王保长新编》《幸福耙耳朵》《奇人安世敏》《爬坡上坎》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四川方言电视剧,受到观众的喜爱。
用巴蜀方言讲述皇城根下的“茶馆故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代表性作品。但遗憾的是,《茶馆》自创排之日起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其他艺术院团敢排演。去年,正值老舍先生的《茶馆》发表60周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携手著名川籍导演李六乙,历时六个多月,用四川方言的独特表达方式将《茶馆》搬上了舞台。
为了凸显川版《茶馆》的特点,作品内容的“四川化”成为主要的突破口。话剧以成都话为主,还融合了不少重庆、自贡、乐山方言,是一次当地方言的集中展示。虽然《茶馆》的经典台词观众耳熟能详,但不同的语言和表演传递出不同的艺术韵味。
为突出巴蜀文化特质,在四川话版《茶馆》中,观众还有机会看到四川的茶馆文化与原剧本的有机融合:四川盖碗茶取代了北京大碗茶,四川特色竹椅取代北京长凳,舞台上还出现了成都街头的老招牌与当地特色小吃等。无论是场景中正在采耳的茶客,还是背景音中“冰粉儿、凉糕、凉粉儿、凉面”的吆喝声,又或是茶客身下“吱吱喳喳”作响的竹椅,都会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川味。
再加上“春熙坊”“德仁堂”“钟水饺”等一个个地方性标志在舞台上的亮相,全剧传神地还原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四川市井风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版《茶馆》中,将以四川传统曲艺——金钱板以说代唱,道出《茶馆》中的人生百态。
导演李六乙认为,四川方言版《茶馆》好比是一次与经典的隔空对话,利用四川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为原作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属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演员吕凉认为:“经典剧目应该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探索各种艺术呈现的可能性,这样才能不断保持其艺术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