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设计面十分广泛,包括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精准脱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农村对外开放新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等,是一个巨系统。笔者从扶志角度,谈谈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精神短板”问题。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
中国的农耕文明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体现灿烂悠久农耕文明的例子数不胜数。数千年来,农村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口和资源向城市汇聚集中,乡村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乡村的衰退,导致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同样,乡村的没落,也通过乡村文化的不振反映出来。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提振乡村社群的精气神,鼓足信心,营造朝气蓬勃的精神文化氛围,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在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尤为突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除了体现在物质方面外,还体现在精神方面。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解决物质贫困问题,更要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对于振兴乡村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言,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解决“精神缺钙”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最好成绩。但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和部分人群,钻政策的空子,争项目、争资金、争补助,即使达到脱贫标准,也不愿意摘掉贫困帽子。
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一种艰苦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破除乡村群体中的“精神缺钙”现象,首先要立足于从思想上解决好激活主体的问题。从“要我脱贫”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我要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其次要重在精准,真正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贫困原因搞清楚,找准方向,细化措施,明确分工,清晰责任,挖掉“穷根”。要尽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地区、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再次,要号准脉,解决好脱贫信心问题。加强思想文化工作,既要从思想上坚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信心,使之明白“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又要切实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授予他们脱贫技能,强化“造血”功能,做到稳定脱贫。
强化文化建设
解决乡村群体中存在着的扶贫工作“精神缺钙”现象,树立脱贫自信,要从乡村文化建设入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实现乡风文明的任务就落在文化建设之上。
所谓乡风文明,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其中,移风易俗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也不例外。然而,因为多种因素,农民返贫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笔者认为,破解农民返贫难题,需要依托文化建设,加大乡村振兴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供给,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适应需求的文化服务,充实农村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造精神面貌,夯实脱贫致富的精神基础,为精准脱贫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