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埃及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遭到袭击,有人闯入其中并毁坏了馆藏的木乃伊。事发后,当地民众自发在博物馆外面汇集,手拉手组成了人墙来保卫博物馆,据媒体报道,“馆内无价珍品法老王图坦卡门的金面具幸保不失”。在近日在上海举办的“全球视野的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意大利国家文物保护局副局长阿尔贝托·德雷吉布斯首先讲述了这个发生于2011年的埃及民众自发保护文物的故事,他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各国文化部门、警察、海关的责任,普通民众、社会组织等都应该参与进来。”
论坛上,国内外的知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共同探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完善文化遗产的国际信息系统
论及世界遗产的数量,意大利和中国是排在前两位的国家。意大利目前有54项世界遗产,包括49项文化遗产和5项自然遗产;而中国则拥有53项世界遗产,包括36项文化遗产、13项自然遗产及4项双重遗产。
“意大利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也是,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哪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世界的责任。”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马义柏谈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提升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二是加强国际合作。马义柏认为,如果大众没有普遍的保护意识,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很难落到实处;而如果没有国际合作,保护本国的文物也只是一句空话。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大利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在意大利国家文物局的官方网站上,你可以看到一个关于文物保护的数据库,这是全球最大的文化遗产数据库,它记录了大量被盗文物的信息,不仅有意大利的,还包括全世界的。”阿尔贝托·德雷吉布斯表示,这样的数据库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一方面提高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大家提供一些丢失文物的线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数据库追回被盗的文物,它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帮助。但很多国家都没有这样的数据库,这就给国际合作增加了难度。”阿尔贝托·德雷吉布斯认为,需要完善关于文化遗产的国际信息系统。
以法治建设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指人类创造并遗留、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财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志今这样定义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来说,近些年来,文化遗产的法治建设在持续进行。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于之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以这两部法律为基础,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并且针对水下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博物馆,传统工艺美术等制定了专项行政法规。
“中国基本完成了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家立法,构建起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杨志今表示,即便如此,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面临着挑战。“各地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一,违法破坏文物行为还时有发生,对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一些地方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不当,民间文物收藏和文物市场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管理和引导。”杨志今提出,在非遗保护方面,对非遗传承人的权利还存在模糊的认识,促进非遗弘扬和振兴的措施还相对较弱。
“继续把法治建设作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杨志今透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已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中。
以开发性利用保护文化遗产
在依靠法律和寻求国际合作之外,对文化遗产的开发性利用,也被与会专家认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重视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和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潮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剑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文化遗产及博物馆资源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博资源一方面可以参与城市景观的建设,提升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城市文创产业、节庆会展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肖庆提出,应该重视新媒体对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一致选择。2016年,意大利罗马浴场博物馆启动了东浴场在建计划,博物馆通过投影及三维动画技术为前来造访的游客复原了罗马人洗浴时的热闹景象,甚至还复原了声效。而在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带领团队用数字技术对圆明园进行了数字化复原,让受战争损毁的圆明园重现光彩。这样的尝试无疑为我们探索新媒体如何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只有解决好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正确呈现和表达。”肖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