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与民营公司助力中国电影崛起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曾达到过辉煌的顶峰。1979年,中国电影市场人均观影人次高达29次,至今仍是世界纪录。按照当时每张票均价1角钱算,全国票房高达29亿元,观影人次则达到令人惊讶的293亿。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中国观众是喜欢看电影的。在上世纪80年代, 《黄土地》《红高粱》等电影震撼了国际影坛,“第五代”导演的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电影发展史的重要事件。
然而在1992年左右,中国电影的颓势却开始逐渐显现。到我进入电影行业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正处于最低谷、最艰难的时期,总票房年年下降,产量也逐年下滑,国有电影制片厂全部亏损,省级电影发行公司大多难以为继,许多影院纷纷停业整顿。1998年,好莱坞超级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取得3.6亿元的高票房,但可悲的是,当年全国总票房只有8 . 3亿元,一部《泰坦尼克号》几乎占据了全年总票房的一半。那时仍坚守在行业中的电影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这个时期,是中国电影改革前夕的阵痛期,也是思想激烈碰撞的争鸣时期。当时电影业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是电影的属性问题——电影究竟是艺术品,还是商品?最终大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观点:电影要实现“三性统一” ,即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做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7年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横空出世,创造了3600万元的票房纪录,为中国商业电影开启了一道曙光。同年张伟平成立“新画面”公司,为张艺谋投资拍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取得票房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标志着中国民营影视公司开始崛起。
新世纪之初,中国电影的全面产业化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管理部门集中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指导文件,改革力度之大史无前例。在这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电影制片领域,允许民营公司独立进行电影发行,同时许可民营公司投资影院。2002年起,全国影院都加入了院线联盟,中国电影的放映系统从省、地、市、县四级发行转变为院线一级发行,院线成为电影发行的主体。
改革的成效迅速显现出来。2003年“非典”期间,尽管电影放映被迫暂停3个月,但全国票房仍回升至9亿元。2004年,票房增长至15亿元,电影年产量提高到近300部。接下来的15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规模跃升至全球第二。除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相继诞生,还有两项硬件指标成为拉动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一是银幕数的增长,从2002年的1800块增加到如今的6万块,中国已经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放映市场。二是数字化发展,过去制作拷贝是巨额的发行成本,拷贝实现数字化大幅度降低了中国电影的发行成本。
主旋律商业片成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量互联网资源和社会资本的介入,中国电影产业在前几年迎来了极速的爆发式增长。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资本的非专业性,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陷入了某种瓶颈,大量IP电影和流量明星令中国电影产生了浮华的泡沫,有些泡沫很快就破灭了。从2016年起,因为市场增量的放缓,中国电影行业中出现了“拐点论”“天花板论”等种种悲观言论。
也正是在这一年,博纳影业推出了电影《湄公河行动》 ,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剂强心剂。这样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商业警匪片,让全行业意识到主旋律电影完全能够将观众拉回影院。事实证明,“大IP+流量明星”不是电影的终极法宝,尊重电影艺术规律、专心创作、塑造典型人物、讲好中国故事,才是中国电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再到《我不是药神》 ,优异的票房成绩成为观众为中国电影进步投下的庄严选票。
主旋律就是弘扬正气,这与电影的商业性毫不矛盾。就博纳影业近期的实践而言,从《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再到《红海行动》,我们在制作主旋律商业片的道路上不断尝试和前行着。一部主旋律电影,只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拍摄,以商业电影的形式包装,再用好莱坞大片方式制作,就完全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例如在电影《智取威虎山》结尾,一位海归少年与“穿越”到现代的杨子荣、少剑波、小白鸽欢聚一堂,就足以感动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令他们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主旋律与商业片的融合,应当具备几个要素。首先,要有当红明星担纲主演,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张涵予、梁家辉、林更新,《湄公河行动》中的张涵予、彭于晏;其次,要用先进的电影创作手法结合真实事件进行创作,比如《湄公河行动》取材自“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 《红海行动》改编自也门撤侨事件,两部作品一部运用了动作片、警匪片的商业元素,一部运用了战争片、军事片的类型元素,成为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的重要原因;第三,要依托优秀的制作团队,在制作《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时,我们专门聘请了好莱坞大片级别的幕后制作团队,以确保影片优秀的视听品质。
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提升出口能力
今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额很可能将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几乎与北美地区并驾齐驱,这一数字会令中国电影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增长的引擎。未来10年,中国电影靠什么增长?中国电影又是否能超越好莱坞?中国要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必须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本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现在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要具有强大的出口能力、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是我们这代电影人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近几年,好莱坞电影产业逐渐呈现出颓势,这为中国影视资本的溢出提供了良机。现在很多好莱坞大电影公司都由职业经理人操盘,他们越来越怕犯错误,也越来越不敢创新。好莱坞制片公司往往会抱着一个成功的IP不放,不断拍摄续集,这就是其缺乏冒险精神的明证——比如那些超级英雄电影,基本都陷入同质化的窠臼,脱离了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现实生活,即便特效再出色,也会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
正因为此,如今在中国的市场上,很多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尚不如优秀的中低成本国产片。一个新兴的电影产业与市场,必然会催生年轻而富有创新能力的投资者。与日益保守僵化的好莱坞投资者相比,中国的投资者大多是胆大心细的“少壮派” 。可以预见,未来中外电影合拍的主流,将转变为中国投资者主导下的国际制作。在此过程中,国内电影企业不仅能获得票房收益,还能与海外的优质资源建立联系,从而进一步开发渠道及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