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戏曲艺术的创作实践中,特别是戏曲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积累了很多成果和经验。历史发展新的阶段对新编历史剧创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编历史剧目前面临哪些问题?戏曲导演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哪些方面?近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承办的“戏曲新编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黄在敏、冉常建、沈斌、赵景勃等戏曲界专家以及20余位导演与会发言。
发挥创新性
与会专家提出,戏曲导演应具有创新意识,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在塑造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提升我们文化品位的过程中,让传统戏曲文化能够在当今社会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将优秀戏曲文化传承好,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更是为了赓续中华文化根脉。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认为,新编历史剧就是站在当下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戏曲导演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要剔除其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因素,又要看到其包含着的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价值的深远影响。应该用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来审视传统文化中与当今能够共通共融的文化元素,经过我们的开掘使它们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不同导演、不同的编剧对新编历史剧认知角度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在审视当代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的分析研究,努力挖掘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沈斌说。
要突破惯性思维
新编历史剧目前也面临一些尴尬的问题,如在某些地方戏曲院团,新编历史剧被冷落了,在戏曲观众日渐萎缩的今天,这样的境况对于其生存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也因此让我们注意新编历史剧创作中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会专家提出,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新编历史剧教条式地宣扬忠孝节义,完全跟不上当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所以无法吸引当代观众。归其原因,是部分主创人员持惯性思维,缺少创作激情,对于新编历史剧缺乏创造性和突破性的构架,对于剧中人物身世背景和行为缺乏个性化的刻画。再加上有的是命题作文,这样的题材创作容易造成剧中主人公变成了没有血肉的人,观众看戏仿佛在上一堂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
树立正确历史观
戏曲艺术作品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作为艺术家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通过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认为,戏曲创作正在不断前进、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逐渐迈上新的高度。历史学家很重视历史事件的真实,作为戏曲创作者则更应该注重历史事件中的人和人的心理,我们不复制历史,更不任意想象,而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开掘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遵循戏曲艺术规律,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发展,激发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乔慧斌说。要尊重传统文化,以戏曲表演本体为创作根基,在戏曲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谈创新,在二度创作中回归本体,不能让形式手法的所谓创新淹没了戏曲的本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宋捷提出,只有读懂了历史,有把握历史生活的能力,才能把每个人物正确定位。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郭宇认为,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遗存和文化基因的承载物,一定要在新的格局与形态中保护好,继而发挥好这些传统文化代码与基因。能够做好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导演徐培成认为,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排练,一定要突出戏曲本身的艺术特点,要在强化突出剧种本体的前提下守正出新。
会议还讨论了导演人才的培养等话题,与会者呼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特色的创作,创作承载着既有时代精神且有深厚人文和思想内涵的新编历史剧,通过作品创作来探索和寻找新编历史剧的独特舞台样式和叙事方式,在戏剧观、创作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给后来者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