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展板 >> 内容
待到来年秋风起 一树一树桂花香——电影《桂香街》观后

发布日期:2019-08-02  来源:常州市翠苑杂志社  浏览次数:
 


作者:许沁,1995年生于常州,江苏省作协会员、戏剧影视学硕士。


冬春之交的常州,清晨有嫩芽刺雪,日落有流金洒月。古运河水声潺潺,流入城市梦乡,开启新一年的生机。等到了夏秋之替时,忙碌了一年的城市便会愈发饱满起来,收获一整年的成长。城市的成长,是她与她的人民互相哺育与回哺的成果,而每座城市的成长,实则是国家进步的缩影,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电影《桂香街》就讲述了一位普通人——有着“小巷总理”之称的常州社区基层干部许巧珍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以硕士应届毕业生春天的主观视角,展现许巧珍的社区工作日常,带着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许巧珍,让人笑中带泪。


突破“高大全”,诠释多面人物、多义人生


以往提到主旋律的人物传记电影,总会冒出“高大全”“假大空”的评价。似乎人物传记必然是只讲好的,人物经历必然是面对困难所向披靡的,生活中必然是不食人间烟火,仿佛生来便不同凡响的。殊不知,任何一个人都并非全知全能、至善至美的存在,他们有其闪光的一面,也有其普通人的一面。如同恩斯特卡希尔在《人论》中写道:“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本性是不容扰乱的。”电影中许巧珍的社区工作主要通过几件事展开:潘柏煊不肯搬迁老宅、贾声援违规摆摊。隐线则是许巧珍和自己家庭的矛盾。在社区工作的部分,热爱锡剧的潘柏煊不肯从祖上传下的老宅搬迁,拒绝与政府沟通,却唯独肯听许巧珍的话,让她做思想工作,侧面反映出许巧珍是被群众认可的,不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且真正做到了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区工作碰到的事情没有先来后到,常常是蜂拥而至。电影中,许巧珍为潘柏煊搬迁老宅做工作的同时,还要处理许多突发事件,例如贾声援在运河中捡垃圾受伤,后又因违建地下室致暴雨来袭房屋坍塌被困;自己掏钱慰问老退伍军人、低保户孙大爷等等。仅仅100分钟的影片,这样全方位的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基层工作者工作的忙碌与不易。而让观众真正动情的部分,则是许巧珍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自己的工资都贴补给困难居民,且因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电影的高潮在许巧珍因为工作繁忙,忘记了答应儿子要去接放学的孙子、孙女,导致孙子因为没有等到奶奶,只能自己回家,结果遭遇车祸。虽无大碍,许巧珍和儿子的矛盾却到了顶峰。儿子质问妈妈:“你这样到底图什么嘛?”,“别人在您这样的年纪都在家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了,您要干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这些质问也是观众的痛点。在小家和大家之间,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我们常常无法兼顾导致选择失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许巧珍的答案是:“我放不下”仅仅四个字罢了。放不下什么呢?也许是信仰,也许是责任,也许是一种使命感。“我放不下”的背后,是一种身份(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的成全,又是另一种身份(为母亲、为奶奶)的缺憾,而电影没有避讳许巧珍的后一种身份缺憾,而是细致地表现了出她作为母亲、作为奶奶的“不称职”。正是兼顾了这种塑造,才让许巧珍的形象更真实、饱满地在荧幕上站起来:如果说她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太阳,那么她便如同月亮一般,温柔、低调却坚毅地把信仰的光线投射在桂香街的每个角落;她也如月一般,有着阴晴圆缺,虽然能照亮别人,却照不亮自己的全部。著名编剧锦云曾说:“生活是多义的,生活中的人是多面的。”曹禺先生谈及创作的问题,他认为要写真实生活的人,每个人都是有性格的。如果不写真实的、活生生的、一点不造作的人,那种“代表人物”是不会被人们记住的。如同《西安事变》中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在窑洞的火炉边,分吃一块烤红薯的情景,充满着生活气息。他们是谈笑风生的常人,却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再如《桂香街》中,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架子,也不摆姿态,吕丽萍饰演的许巧珍是,句号饰演的孙大宝副主任也是。孙大宝诙谐幽默,虽然一把年纪但也有暗恋对象,会腼腆一笑,也偶尔会有畏难情绪,但还是努力将分内事做好。每个角色都有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存在的价值。


让信仰涂上地方特色,让传承具有时代品格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百年前,常州走出了“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瞿秋白;走出了“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走出了“红花岗上望,千载贯长虹”的张太雷,走出了史良、周有光、华罗庚、刘国钧、刘海粟、洪深、吴祖光、赵元任……从常州走出的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科学家,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为地方、为祖国发光发热。前人栽种的树已亭亭如盖,后人也并没有坐享其成。以许巧珍为代表的人们正在努力让“木”成“林”,再成“森”。这是文化和信仰的传递。《桂香街》开篇便展现了古运河畔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图景,吴侬软语、常州梳篦、无锡南长街、苏州老纺织厂乃至镇江扬中的大河豚雕塑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场景迅速将观众带入影片,电影的故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身边人身边事,让人身临其境。带着江南地方特色的信仰,更能深入常州老百姓的心中。

片中的实习生春天,带着初入职场的好奇懵懂来到桂香街街道办公室,跟随着许巧珍处理邻里间大大小小的事,渐渐理解了许巧珍的不容易,最后从理解变为了敬佩,因而毕业后果断回到了桂香街任职。许巧珍、孙大宝、春天,正象征着老中青三代,升华了影片的主题:信仰的传承具有时代品格。正是这样代代相传,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如同这运河一般,万古长流,生机勃勃。


笑中带泪,让主旋律生动起来


《桂香街》是一部笑中带泪的主旋律电影。影片前半部分节奏快,轻松活泼。时而让人发笑:已过不惑之年的大龄单身的孙大宝暗恋着终身未嫁活得自在惬意的美丽旗袍协会会长戚小薇;不肯拆迁的锡剧爱好者潘柏煊在许巧珍答应会给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后激动地表示要给她唱三天三夜的戏。时而让人唤起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影片中为了使情节、人物更加饱满生动,艺术加工了爱情的片段——年轻时候的许巧珍和副厂长顾江南的爱情朦胧且美好。时而让人揪心:房屋倒塌、居民被困、副厂长顾江南因救人发生意外……时而让人落泪:结尾许巧珍身患重病,在住院的时候,电视台播出了以她的事迹专题。节目中受过她帮助的桂香街居民都出镜讲述老书记帮助自己的细节,并对她表示感谢。床榻边的儿子也渐渐理解了母亲的不易。许巧珍还有最后一个心愿,她还想回到自己工作的桂香街再转转。儿子同意了,他和母亲站在桂香街社区办公室门口,许巧珍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脸也显得虚浮苍白,她弯下腰想要打开锁,钥匙却意外地断了。她知道,她这把锁已经不中用了,结局已能预见。儿子看到这一幕,强忍着眼泪不敢让母亲看见。他开车载着母亲慢慢行驶在桂香街,仿佛年迈的许巧珍走在桂香街上一样。汽车在向前,往事在向后:一幕幕闪回着许巧珍年轻时纺纱的样子、被周总理接见的样子、青春时朦胧爱情的样子、到桂香街办工的样子、闲时和实习生春天聊天的样子……观众席有轻轻的啜泣声,也许是为这位老人,也许是想起了和这位老人相似的人。


我很早就听过许巧珍有“小巷总理”这个称呼,但也仅仅是听过罢了。也曾看过一些报道,那些文字也仅仅是被我看过罢了。直到这次观影后,我才对许巧珍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前看过的文字也好像一个个飞了回来,在我脑海里拼凑成了她的样子——生动的、认真的、眼里闪着共产党人的信仰的光。看电影时,我曾有过疑惑:影片中的许巧珍忙忙碌碌的,虽碰到过几次麻烦事,但她并没有真的想到过什么灵机妙算来解决棘手问题,基本都是走访、调解纠纷、倾听邻里的抱怨、送些慰问品,等等。似乎不如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更能抓人,但看完电影我突然释怀: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生活!作为社区主任的她,工作的对象就是普通居民,而工作日常就是处理百姓的琐事纠纷,即理百姓事,解千家忧,送万户情。工作途径就是走访、调解、倾听、慰问……这样一想,倒是对这部影片的构思陡增敬意:脱离了高潮迭起、悬念精彩的剧情、脱离了特效和宏大场面,把镜头对准平凡的人、平淡的生活,的确很难。万幸,《桂香街》做到了上述三点,让电影活了。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许巧珍已经不在了,但待到来年秋风起时,仍会有一树一树的桂花,香气播撒在在“桂香街”、在常州、在中国。


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张弓,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作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片,《桂香街》呼唤的,是我们用手臂拉开这整个土地的重;呼唤的,是无限个千万弟兄,是时代需要的每一个人,继续去传承信仰,让灵魂闪光。



7月22日,常州本土原创电影《桂香街》面向全国正式公映。这部以全国“最美基层干部”,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吊桥路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为创作原型的励志电影,是根据著名作家范小青同名小说《桂香街》改编。

《桂香街》是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应常州市文联之邀而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16年8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7章,37万字,是常州市文联的一部重点签约作品。该作品结合我市东头村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的事迹,以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为主线,以社区干部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了老中青三代社区干部群体形象。期间,范小青主席曾先后多次来到常州,深入到常州的社区居委会,除了进一步了解许巧珍的先进事迹外,还分别去了清潭三社区、荷花池社区等地,和数十位老中青三代社区干部面对面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走进他们干部的内心。



范小青主席在谈创作感想时说,“这是我近十年来写得最费力、最痛苦、也最纠结的小说。但是,采访中听到、看到数不胜数的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动人的情节,却让我欲罢不能。那些居委会干部,时常在我的眼前和脑海中冒出来,她们的努力,她们的辛苦,她们的委屈,甚至是她们的眼泪,推动着我的写作,我无法拒绝把居委会干部这个群体的感人形象呈现给读者,以艺术的形式为他们代言……”。同时,范小青表示,这部作品在写作手法上,与她近些年的作品相比,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大地,就是人民,就是许巧珍,就是常州市的许许多多的社区干部。




长篇小说《桂香街》创作历时一年多,出版后便引起全国文坛強烈反响和共鸣,中国作家协会将它列为重大现实题材重点作品,《翠苑》杂志全篇刊载,全国主要新闻媒体和文学核心期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盛赞《桂香街》是“一部讲述百姓故事的世情书,一份来自社区工作者的爱与忧。”“是一部审视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力作,其自然真实的力量令人震撼”。

电影《桂香街》主题歌——《小巷里的红衣奶奶》词作者是常州市文联秘书长沙滩,他翻阅了无数资料,多次来到许巧珍生前工作的东头村寻找灵感。“刚好是一轮夕阳照进小巷里头,眼前真的出现幻象,那个小弄堂里夕阳下许巧珍奶奶穿一件红衣服,匆匆奔走,走向夕阳走向余晖,那一幕马上就感动了我,诗句马上就出来了。”市文联秘书长、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沙滩介绍道。

“小巷里有一团火,那是你奔忙的身影,小巷里有一对星,那是你慈爱的眼睛”。 经过常州锡剧团演员李舒娴的深情吟唱,瞬间将许巧珍的形象投映到了观众心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