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出品的原创少儿国学乐教剧《森林的故事之二——白兔历险记》在东城区少年宫剧场上演。奇幻的沙画艺术、稚嫩清亮的童声歌唱、天真烂漫的舞蹈表演……很难想象,这些7岁至13岁的孩子能够全程演唱几十首原创歌曲,而且参与到整部戏的道具制作中。
这,原来不只是一部剧,而是东城区少年宫的一次美育探索实践。在演出结束后的专家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这部戏的缘起,以及孩子们为这部戏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实地游学考察传统文化、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道具、学习演唱唐诗宋词……“这部戏是我和贺甘虹老师进行创新性融合美育课程探索的成果。”该剧总导演闫冲介绍说,从2013年开始,她就尝试让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2015年少儿国学乐教剧《森林的故事》在天地剧场首演,此后她开始从学生中选拔优秀学员与外聘舞蹈老师进行合作,并在少年宫演出《森林的故事系列之狮子当王》。“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森林的故事》系列是集国学教育、艺术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性创新项目,以载道之音乐戏剧为中华美育之行动蓝本,将游学、声乐、国学、手工、舞蹈、皮影、美术、表演、品德教育等有机融于一体。”闫冲说。
《森林的故事之二——白兔历险记》演绎了森林中白兔母女在寻找心愿种子的过程中经历种种关卡,最终在桐树仙人的帮助下渡过难关的故事。该剧在思想上巧妙阐释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蕴含着儒家文化的“劝学”观念以及禅宗文化的“顿悟”之道。三个难关设置了与孩子们的学业有关的语数外——“鸡兔同笼”题的数学教学、唐宋诗词的语文教学以及英文词汇的英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觉悟到学习意义的同时寓教于剧,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萌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外,音乐戏剧的艺术教育效果也十分明显。在剧中,孩子们表演了《雪花舞》《春天仙子之歌》《我从天上来》《心愿种》《泊船瓜洲》等十几首歌词隽永、意味深长、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精彩的演绎博得小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闫冲表示,少儿国学乐教剧借鉴采用了先秦儒家乐教之说,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实现舞台与讲台合一,从而让少年儿童在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参演与观演乐教剧,涵濡熏陶,形成社会理想人格与优秀道德品质。
育人,是这部戏的初衷,也是其使命。“我们的艺术教育向美育转变需要一个抓手,我们要把一直以来的技能知识教育转变为全人的教育。艺术教育有四大支柱门类: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戏剧教育对于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认为,“重视儿童剧,不仅在教育层面上意义重大,对于艺术发展来说也很有意义。”
对于这部根植于少年宫日常教学的美育成果的出现,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认为,这是时代的呼唤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少年宫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服务的手段是艺术、科技和体育。如何把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呢?这部戏所体现的实际上是小舞台和大世界、小学科和大视野的关系。孩子在学校叫学生,在家叫儿童,在社会上叫青少年。对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解决人生观问题,学校教育解决世界观问题,社会教育解决价值观问题。校外教育需要融合性发展,而且要克服三个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表演成人化、舞美娱乐化、内容简单生活化。”王军说。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在跟孩子们合影时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悦、自信和演出成功后的自豪。“这就是带给孩子们的幸福、带给孩子们的爱。我们一直在探索快乐教育,作为教育者,要重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历练和收获。”尤娜期待,有更多的戏剧老师加入中小学美育队伍,让这门综合性艺术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力量。同时,她也指出,东城区有着星罗棋布的戏剧机构,在开展戏剧教育方面独具优势。
目前,该剧已经开始校园巡演,首站赴北京地坛小学,全校上千名师生现场观看了该剧表演或在教室收看了该剧的直播。“今后,我们除了在少年宫剧场邀请周边学校学生观看之外,会坚持每年至少去两所学校,让这部孩子们自己的戏更多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在孩子演给孩子、孩子观看孩子表演的平等观演互动中,让更多的孩子从内心生发出对艺术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美德的向往,从而形成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向善的美好心灵。”闫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