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陈钢说,上海曾展示过其在音乐上的辉煌,出现过她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代言”,那就是以现代城市文化作为内核的海派文化及其重要分支——上海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流行歌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十年是唱不尽的时代变迁,歌不完的文化繁荣。上海流行歌坛的发展,也是中国流行歌坛发展的一个缩影。
日前,“美在曲中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与上海流行歌坛”讲座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作为一名歌者,也是一名高校声乐教学的园丁,孙美娜把上海流行歌坛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天兴旺发展的所见所闻,以“模仿、翻唱、原唱、创作”四个不同阶段为事业发展的主线,与观众了分享她和上海流行歌坛发展同行的点滴感受。
孙美娜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流行演唱和音乐剧演唱的实践、研究和教学。她曾师从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先后担任上海轻音乐团和上海歌舞团的主要独唱演员。
由她配唱的影视剧主题曲、插曲不计其数。在1990年出品的古装神话剧《封神榜》中,她演唱了著名的插曲《休问》,走红大江南北。
1995年,第八届亚洲音乐会于日前在越南胡志明市举行。孙美娜代表中国参加这一亚洲歌坛的盛会。
一起参与第八届亚洲音乐会的还有日本的谷村新司、香港草蜢演唱组合、菲律宾的里奇纳、印度尼西亚的海蒂等。孙美娜带着音乐人为她度身定做的《彩虹》《满天的风,满天的雨》等四首歌曲第一个登台演唱,她富有魅力的演唱获得了各国歌手和乐评人的好评。
2003年,当时在上海歌舞团的孙美娜,以一首《真情永久》获得了全国“最佳民通新人女歌手”称号。她民族与通俗唱法兼容的优美艺术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深入人心。
讲座中,孙美娜介绍说,1978年至1985年可以称之为流行音乐的复兴和开拓期,邓丽君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听惯了“高、尖、响、亮、硬”的生产类、劳动类的歌曲的人们,一下子就被邓丽君温柔的歌声所吸引了。年轻人中,兴起了一股男生模仿刘文正、女生模仿邓丽君的风潮。
“邓丽君是用半振动声带去演唱,吐字清晰,像在说话。她没有换气的声音,声音非常干净,对高音的弱处理非常好,对情感的表达精准度很高。”之后,李谷一凭借一首《乡恋》走红大江南北,这首歌也是用气声渲染情感的缠绵,给人一种嗟叹之感。
大街小巷传来了中国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日本影视金曲《狐狸的故事》的旋律声,大陆兴起了一股翻唱的热潮。
1984、1985年迎来了翻唱的高峰期。“那时候我们叫‘扒带子’,就是翻唱港台歌曲,”当时孙美娜考进了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学的是美声,但骨子里喜欢流行。她说,当时很多国内音乐人通过这段时间的翻唱,学习了流行音乐编曲、歌唱的技巧。
1986年,郭峰用一首《让世界充满爱》奠定了流行音乐在国内乐坛的地位,此后诞生了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张静林《黄土高坡》等标志性的歌曲。
此时,孙美娜遇到了她人生的中至关重要的一位贵人——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1986年,朱逢博与屠巴海共同创立了上海轻音乐团并任首任团长,这是内地第一家专业流行音乐团体。孙美娜成为了上海轻音乐团的第一批成员。
朱逢博堪称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代创始人,与当时组建中国轻音乐团的李谷一并称“南朱北李”。她曾演唱过1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代表作品有《白毛女》《请茶歌》《金梭和银梭》《橄榄树》《弯弯的小路》《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1979年,朱逢博出版的《蔷薇处处开》专辑,成为新时期中国内地当代第一张流行音乐专辑。转眼到了2019年,距离朱逢博演唱的发表,已过去了整整40年。
“朱逢博老师会把歌谱上的每一个音做上记号,把歌练到完美无缺了才去录音,”孙美娜回忆到,朱逢博老师提出并坚持——上海轻音乐团一定要走“民通”的路线。
上世纪90年代,广州诞生了第一批商业化运作的流行歌手和歌曲,杨钰莹、毛宁就是当时涌现的一批歌手。不过那时候大陆的原创作品实在太少,有时候为了演出效果好,歌手们往往会在后台争抢一首歌演唱。
也是在那个时候,孙美娜等一批歌手、音乐人意识到了原创的重要性。电视剧《封神榜》中的插曲《休问》是她录制的第一首原创歌曲。
她先后为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上海电视剧《天梦》以及、《谈婚论嫁》等29部影视剧配唱主题歌、片尾曲和插曲。
2003年,当时在上海歌舞团的孙美娜,以一首《真情永久》获得了全国“最佳民通新人女歌手”称号。她民族与通俗唱法兼容的优美艺术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深入人心,成为上海“民通”演唱新领域的领跑人。
2007年,她华丽转身为一名歌唱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授至今,从事流行演唱和音乐剧演唱的实践、研究和教学。
“流行音乐的传唱,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状态的一个载体。流行音乐更是老百姓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孙美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