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文化传承需要采取刚性措施

发布日期:2019-03-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运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浏览次数:
 

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弘扬和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倡导下,对于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全社会业已形成广泛共识。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实社会的诸多挑战,如何阐释、激活、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依然是新时代文化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所必须面对的前沿性课题。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必须加强国家宏观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首先要以宏阔的国际视野、清醒的自审意识和前瞻性的发展目光,制定完善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体系。既然是战略谋划,文化传承就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事,而是关系到国运民魂,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其次要从国家发展整体战略的高度去规划文化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文化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而是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加以考察。对内要以建立和养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基点,加强文化普及与传播,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对外要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用强有力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来赢得国际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再次要立足长远、面向未来,注重彰显特色、凸显灵魂。让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与民众生活和国家发展水乳交融般地结合起来,把日用而不觉的本土文化变成全民族清醒的文化自觉。目的就是赖文化蓄力、从文化借力、以文化发力,把文化的进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另一方面,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战略层面,更不能停留于一般性号召,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刚性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这项历史性的系统工程逐一落到实处。

首先,希望文化主管部门,对于如何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各项任务,特别是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重点要求,进行具体的指标分解与细化,指令相关任务承接单位制定详尽的工作方案,规定必要的任务完成时间节点。

其次,建议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文化基础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要花更大气力进行典籍的辨伪、辑佚、考据、校勘、训诂、笺释以及系统性整理;要深入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差异;要不断改进研究方式,尝试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研究的有机结合;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汲取前辈的科研成果,再进行新的归纳、概括、发现与总结;要精心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大胆剔除其糟粕;要将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解决传统与现实、与大众、与教育脱节的问题;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用中华美学标准审视各类文艺现象,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进行新的创造,在横向融合与纵向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目的是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再次,要把传统如何融入现实作为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文化资源的普查、文物保护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必不可少,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程。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把蕴于其中的文化精髓从各种故纸堆里解放出来,把留存或者丢失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捡拾回来,让躺着的、藏着的、书写着的遗产重新激活起来,并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的进程之中,这是检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没有生存活力和现实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更应该成为文化传承中的重点工作。

最后,面对严峻存在的文化断层,面对快餐文化培育出来的新生代,古代典籍印制的再齐全、再精美,也难以被这些人欣然阅读,更难以被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外国人所接受。因此,传统文化的普及在目前显得极为重要。建议在全国社科规划办专门立项,打破行业壁垒,组织跨部门、跨行业专家集体攻关,系统编撰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人文、礼仪、伦理、道德等)普及性读本,把深奥的典籍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化常识,培养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深入钻研的兴趣。同时,精心提炼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作为普泛式的文化理念,促进中华文化有效的对外传播,使之成为人类共有的文明遵循。

倘如此,期以数年,党中央提出的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宏伟设想,就一定能够变成真正美好的现实。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