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我们每天享受的美味菜肴重新还原为物种,那么这个物种会如何爬行、跳跃、扭动自己的身躯?车间里的动物工人为获取薪酬维持家用,剪裁源自自身的物料时是否会感觉到痛?在二月挑选一棵还未开花发芽的桃树,早晚时分对着其中同一枝花苞不断呼出热气,十余天后会发生什么?近日,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作品展上,艺术家们以有价值的主题表达为前提,通过精神思想、新媒介形式及新视觉经验的相互交织,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氛围。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首次举办“实验艺术提名展”,初步反映了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创作面貌,时隔5年,此次全国美展正式将实验艺术作为独立的展区,标志着实验艺术进入全国美展大家庭。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文联、河北省美协、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承办,将持续至12月31日。
展览自征稿以来,共收到全国投稿800余件,经过严格评审,共遴选出81件入选作品,其中进京(展览)作品5件。在艺术语言上,作品涉及装置、雕塑、录像、绘画、摄影等诸多门类,最为突出的是中国艺术家已经广泛地使用各种物质材料、手法、方法、技术来创作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面作品。既有日常物品的使用、传统材料的转化、今天的技术元件,也有将技术变为创作的手法,还有利用传统媒介加以观念转化的创作等。艺术家对时代发展的真切感受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关注深深融入作品中,主题富有思想性和独特的个性视角。
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是许多艺术家注重探寻的宝库,同时在实验艺术作品主题中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性。张光帅、李杨的作品《问道》以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为创作原型,外围图案层层环绕,辐射出创作者对历史、传统、当代及未来的思考。作品《瓷语》暗藏“中国说”之隐喻,作品以瓷片为底板,将《诗经》中的篇章以文字动态波纹的形式投射在板上,作者远宏、孙磊希望探讨中国文化在当下应“如何说”“说什么”“向谁说”等问题。
而作品《镜》以《千里江山图》为符号,五彩流苏线缠绕竹签的材料灵感则出于作者蒋海燕在寺庙所见的祈福场景,“大家去祈祷、拜佛时,一柱一柱代表人们愿望的香逐渐积累成‘香山’。但中国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上善若水’,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我认为真正赋予我们力量的应该是如水般向下流淌的力量”。竹签缠绕丝线,插在底座上,形成“山”的形状,流苏线在下方流淌铺满地面,仿佛倒映出“山”影的“水”。“作品叫做《镜》,便是取镜像之意。”蒋海燕说。
关注社会现实同样是此次实验艺术展的一大特色。展览中的很多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对现实和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发展共性问题的思考,比如环境保护、家园建设、自然生态修复等。刘行《动物车间》、黄君源《螽斯羽》、富裕《25亿次心跳》、冯远《哀鸿道——候鸟南飞之殇》等作品均深刻关切自然生命和人类群体的关联性。
镜 蒋海燕
“你明天还会来吗?”出自周子书作品《听海》视频中的对话。2019年4月,周子书第一次到南疆墨玉县做脱贫调研,无意中走进了阿克切坎勒村,一个沙漠边的小村庄。3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村庄地处偏僻,网络信号差,与外界联系不畅通,但是这里有一个广播站,它的声音可以让全村的人都能听到。于是周子书走进广播站,获得许可播放了一段从青岛海边录制的海的声音。周子书回忆道:“当整个沙漠响起大海和海鸥的声音时,我们与当地的孩子们坐在沙丘上一起听海,和他们一起畅想外面的精彩世界。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脱贫而言,我感到自己的力量十分渺小,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给予这里的孩子们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解勇的作品《语言暴力》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创作素材,构思源于因儿时遭受语言暴力伤害而造成犯罪的真实案例。解勇把充满语言暴力的词汇以艺术装置的形式,拼装出案例里的凶器,直观地将暴力语言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展现出来。通过艺术互动体验,帮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了解暴力语言对孩子心理的深远影响。解勇说:“源于社会、介入社会、影响社会,这才是实验艺术的价值。”
此外,展览中不乏反映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作品,如《新长征组歌之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等,以及带有科幻色彩、构架未来世界的作品,如《机器纪元的巴别塔》《海底城的居民会梦见妈祖》等。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组委会主任、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认为,本次展览体现了实验艺术活跃而宽阔的探索,无论是单纯的媒介材料还是综合性的手法,都体现出艺术家对于作品视觉表达的研究。有几个特点十分鲜明:一是对传统材料工艺做现代转换,展现出富有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新颖意境;二是创新运用科技手法,作品的视觉形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三是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营造观众感受体验的情境。在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巨大空间里,大型作品得到充分展现,使展览蔚为大观,引人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