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今年迎来600岁生日,故宫博物院早已筹备了一系列重磅展览为其庆生,部分宫殿也将完成升级改造,开门迎客。在紫禁城里,修修补补是常态,文物如此,建筑亦是。事实上,从1420年底紫禁城主体工程宣告竣工,隔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北京奉天殿接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和各国朝贡使那一刻起,紫禁城的修建就没断过,修缮、改动、重建那是常有的事,偌大皇宫出点小毛病也很正常,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颤颤巍巍600年,紫禁城竟挺了过来,成为令国人自豪的建筑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
有人统计过,自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紫禁城建设初具规模,到清宣统三年( 1912年)大清王朝灭亡,作为皇宫的紫禁城在近500年间共发生火灾58起,明代的频率是每5年一次,清代则是每25年一次,对木结构建筑来说,这不啻是最致命的。就以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站在太和殿广场看台基上的太和殿,总觉得广场太大,大殿的威严和高大被削弱了很多。朝鲜人朴趾源1780年随使团参加乾隆皇帝70寿诞时就对太和殿产生过疑问,“大抵太和殿乃天子出治之所,而不甚高大,问诸他人,则所见略同,初颇讶之”。
著名建筑学家刘致平也注意到这点,他说,“整个大殿的气势至为伟大庄严,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累积的成果,可为我国历代宫殿代表之作。不过,因为殿前广场过于宽阔,显得太和殿有点不够高。倒是殿下的三重基座显得特别舒展。这也是我们应该体会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现在我们眼中的太和殿——这座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并不是它最开始的模样,台基还是原来的那个台基,只是大殿的尺寸和位置发生了变化。如果按照明代长陵稜恩殿的规模推断,明朝初建的奉天殿,应该比现在的太和殿结构还要雄大。太和殿前身为奉天殿。永乐十五年(1417年)十一月初二,朱棣沿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的宫殿之名为正式动工建造的紫禁城正殿取名“奉天殿”,以示“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向老百姓宣告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依南京旧名,紫禁城前三殿分别取“奉天”“华盖”“谨身”。
永乐十八年(1420年),奉天殿建成,次年元旦,朱棣登上奉天殿宝座接受百官朝贺,大宴群臣。时人对奉天殿之高敞壮丽莫不赞之,有形容它“觚棱云耸”的,有夸它“屹中天以层构,抗浮云而上征”的,他们当时的心情大概与人们第一次看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心境差不多,坐在宝座俯瞰天下的朱棣怎么也不会想到几个月前刚竣工的紫禁城“摩天大楼”竟会在3个月后毁于雷击引起的火灾中。据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的那场雷击发生在夜间,眼见大殿起火,大学士杨荣赶紧指挥卫士把供皇帝阅读的图书史籍疏散到东华门,那晚火势之大,前三殿全都遭殃,只剩一片灰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才4个月,就遇上这等天灾,引发全国震动。狼狈的朱棣只好颁了道罪己诏,诚惶诚恐向上天发问,“难道我怠慢了敬天事神的礼仪吗?难道我没有遵循祖法政务出了差错吗?……”并跑到太庙和社稷坛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恐惧在朝堂蔓延,官员们一时议论纷纷,有主张把首都迁回南京的,有担心重建三大殿引起民愤的,毕竟它对人力物力要求极高。此后,随着乾清宫1422年毁于火灾,朱棣干脆撒手不管,任由三大殿成为一堆瓦砾,“索性也不重修了”。
但老这么放着也不好,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开始了重修工程,这次奉天殿顽强存在了100多年,直到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雷击再次光顾,并引发了“紫禁城落成以来,燃烧范围最大、损失最惨重的火灾”,三大殿又成一片火场,嘉靖帝朱厚熜眼看大火无法扑救,赶忙命人组织抢运《永乐大典》,转移到安全地方。据统计,仅清理废墟就耗费了营军3万人,小车5000辆。
为何前三殿总是连带着一起被烧光?抛开其木构建筑的特征来说,细心的大臣发现三大殿间隔太近而各自面积又过大,一旦起火,便迅速蔓延开来,无法控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时因采伐不到符合奉天殿檐柱尺寸的大木料,适当缩小了正殿规模,还为奉天殿改了个名字“皇极殿”,依旧没能阻止火灾的再次发生。明天启年间,太和殿迎来第三次大修,这次终于按照工部尚书薛风翔的意见缩小三大殿的建筑面积,扩大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皇极殿面积缩水为2300平方米(几乎为当年奉天殿的一半),三大殿之间的距离由最初的10米扩大到30多米,不再是可以穿堂而过的关系。看出来了吗?奉天殿的重修就是不断在做减法的过程,好处是李自成火烧紫禁城时,三大殿没全毁。顺治帝将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天启旧有规制“翻新”后,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的那晚太和殿大火(这次不是雷击,而是由御膳房司膳太监使用炊火粗心大意酿成),也没有殃及后面两殿,目睹火灾全过程的康熙帝在征求多方意见后,决定撤去太和殿东西两侧的斜廊,改砌防火墙,以提高太和殿抗御火灾的能力,并设专职巡检火烛的太监,对失职引起火灾的人员从严处理,所以康熙在位61年间,宫里失火次数最少,当然这是后话。自那次重建后,太和殿整体形制没变过,仅在细节上修修补补。
1923年,当皇帝不再是太和殿的主人,北洋政府开始打起太和殿的主意,密谋将其改造成参众两院日常办公及召开会议之地,远在洛阳的吴佩孚听说后立即通电北洋政府,强烈反对此事,他说:“查三殿规模宏丽,建明永乐世,垂今五百年矣……尝闻之欧西游归者,据云,百国宫殿,精美则有之,无有能比我国三殿之雄壮者。此不止中国之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而至若果拆毁,则中国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三大殿确实没拆,但其“荒废已久”的现状亦是事实,“倘不加以修葺,别无保存之法”。故宫博物院1925年成立后,便一直致力于宫中古建的保养与修缮,把壮美的紫禁城介绍给世人。诚然,太和殿不是一天建成的,紫禁城也不是,然而它的魅力却经久不衰,它记录历史、承载文化、面向未来。走过第一个600年,还有下一个600年在等着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