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人随笔,如看作者面貌。而观《靳飞戏剧随笔》则如观一世界。此中有史,有人物,有身感历触,有思考见解。虽名举戏剧一门,其实远不止于此。
此中言史,也可分二:早昔之史,当下之史。贵乎早昔之史是当下之史的源流或背景。所以,在随笔当中,无论是古代戏剧史中的史实,“徽班进京”或者“花雅之变”,还是民国诸名角的艺术和事件,在辨理钩玄的基础上,都伴随了作者的深思独解。这些史实应该说更类似考证,而客观的判见与鲜活的感情,往建筑于广闻博取的文献之上,既有史笔,又极生动。比如“贵妃醉酒”一文,不但让我们如见梅兰芳及其周边诸公的形貌举止,更于诸人思行之中,见其风神。文并及于中国女性地位问题和“五四”运动影响诸事。作者擅长析别历史进程和文化性质与戏剧之间互动的关系。于此而出,自去浮议,存真见。这是此随笔集的一大特点。
随笔中的“当下之史”,允非目前之当下。确切而言,是作者所亲历的中国戏剧的历史。由于作者本人既是近数十年直至当下的中国甚至东亚戏剧历史的亲历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故所经沧桑既久,逢遇莅事孔多。不仅于掌故者当留心此书,既作为观史易世之动人之作,也可给读者以不同启发和触动。
此书史不孤摆,词不虚发。更可贵者,是作者本既京华名士,复架虹扶桑。京华旧事,逢历多经,东亚戏剧之交流,居事枢纽。际遇深广,身触多要,却不特以身处目击为显,而于所历所见皆独有思见,又将自身的感性感情深融于史文之中。见其行文,不但会觉得作者有见识,并且会感慨有胆识,且能体味行文间自带的一种达观和诙谐。实语质见,如同与读者作秉烛促膝之谈。这是和许多随笔集不同的精神特质。
在作者所经历的戏剧和事件中,作者擅长以戏写史,以事明人。思考的角度和看问题的维度往往更多面,更深达。此于中日版昆曲《牡丹亭》的系列随笔与对刘曾复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可得证见。其中诸前辈名公及如坂东玉三郎等扶桑名伶,其台上氍毹之盛貌,日常接对之音容,都于此书中作畅观。
随笔所涉剧事多且趣,人物纷纭却各饶风致。民国诸贤,尤其是对梅兰芳的研究见解犹深澈。近诸时代的前贤今人,如我们也有幸接触,则能感此书之极生动处。如果没能够见过,那么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认识他们和他们艺术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