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什么?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艺术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其原因都是艺术家情感的魅力。这是一个用心灵打动心灵的过程,艺术品在这里是载体,起到的是传递和保存信息的作用。比如文学作品,是作家用文字造境,表达自己世界观的过程;歌曲是歌唱家用歌唱技巧表达感情;雕塑是雕塑家用空间造型表达心中情绪;电影是以情节和画面触动人心的艺术。至于绘画,则是通过使用绘画工具和手法抒发情感,感染众人的艺术。
尽管各艺术门类方法不同,但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艺术家用情感影响人的思想、打动观众的心灵。这种情感是多样的,有激动的、壮美的,也有悲愤的、痛苦的,有智慧的、仁爱的,也有失落的、卑微的,有眷恋的、渴望的,也有平和的、出世的。《平凡的世界》用苦难中人性的美丽击中人们泪腺,李后主的《虞美人》中无尽的惆怅流淌至今,八大山人的孤傲与清冷,时时反映在他笔下的鱼虫中,蒋兆和的《流民图》则是对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的呐喊,哪一件艺术品不是饱含着情绪?
艺术中情感和技法的关系一样值得探讨。我们以美术作品为例,不管是油画还是中国画,具备高妙的技法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技法,就无法完成作品的造型和制作。但仅有技法也完全不够,如果徒有技法,而缺乏情感的投入和输出,那么作品就会索然无味。
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引起了一段大讨论,但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原文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人们逐渐舍本求末,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笔墨是中国画之魂,笔墨借用毛笔这一柔软的载体,写气画形,“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继而表现宇宙,表现自我,它最符合中国古代哲学观,这是中国画笔墨的自身特性。但是只有笔墨而忽略了创作时情感的注入,就会成为技法的炫耀,那么笔墨自身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吴冠中在“笔墨等于零”里没有深入揭示,但我们分析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艺术的情感问题,其实笔墨是为情感服务的,受情感奴使,只有情感和笔墨的结合,笔墨才散发出它自有的光辉。笔墨是形而下的,情感是形而上的。笔墨是实的,情感是虚的,阴阳相济,方可生发无穷。
情感在艺术作品中,说到底和意境悉悉相关,意境是作者主体与客观物象在创作中发生的情感碰撞。意与境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唐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提出诗歌表现有二十四境,大致包括雄浑、壮丽、纤浓、荒寒、疏野、典雅、冲淡等等,这对于国画来说也是适用的。
顾恺之以“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道出了中国画的真谛,重在“迁想”和“妙得”。“迁想”就是要置身于事物之中,受事物感染,然后把情感寄托于画笔,带着情绪的冲动去作画,思接千载,神通八荒,苦思冥想,最后达到一种神遇,神遇的一刹那就是灵感出现的时候,这就是“妙得”。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构思过程。
那么绘画中怎样处理笔墨与情感的关系呢?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笔墨承载作者的情感,情感决定着画面意境,意境的产生表现出气韵生动,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输入的是笔墨和情感,输出的是意境和气韵。笔墨本身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笔墨要表达的灵魂;笔墨是实现的条件,情感是要表达的结果。文人画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画家的情绪在笔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当它的情感表达实现的时候,他的艺术手法就退到了后面。“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只有艺术家先感动了自己,作品才会有震撼人心的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