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仰,悬若日月;一座灯塔,永放光芒。在交响曲《灯塔》的节目单上,这短短16个字静然传透着作品所潜藏的精神启示,正如作曲家王丹红在创意阐述中写道,要将《灯塔》创作成为一部内含深刻哲思的时代精品,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日前,由四川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武汉爱乐乐团6大交响乐团联合委约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主题交响曲《灯塔》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创作和文旅部2020-2021“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入选项目,《灯塔》的呈现备受关注。当晚,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携手来自6大交响乐团的近150名演奏家,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艰难求索、披荆斩棘、千锤百炼、铸就辉煌、开创时代、赢得未来的光辉图景激情呈现。作品以深刻的立意、真挚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和极具张力的交响乐语言直击人心,引发了在场无数听众的心灵共鸣。
以“灯塔”为载体来书写党的百年辉煌是作曲家王丹红在此次创作中对于思想立意与艺术高度的一个精准把握。作为一位对艺术语言与精神建构高度自觉的作曲家,王丹红近年创作了民族管弦乐《永远的山丹丹》《山西印象》《高粱红了》《大爱长白》、交响合唱《畅想京津冀》、交响曲《大江南》、芭蕾舞剧《花一样开放》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大型作品并屡获殊荣,仅从这一系列作品的题材选择与文化立意上,就不难看出她与时代同行共生的艺术志向与审美品格。观察一位作曲家的艺术生命力及作品所延伸出的文化价值,首先要看其作品的思想性,其次要把它放到艺术史册中,检验其是否具备承上启下的价值。纵观当下中国音乐创作的整体发展,王丹红可谓在连接传统与未来当中成功探索出了其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与创作风格。
交响曲《灯塔》从百年沧桑巨变的恢弘历史画卷中提炼思想结晶,汲取艺术灵感,将理性思辨与热血情感化为极具张力的交响乐语言。《灯塔》的主导动机取材于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求索”“丰碑”“征途”“光明颂”4个乐章,将黑暗与光明、迷茫与方向、苦难与辉煌、沧桑与释然、逝去与永生一幕幕展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曲家在音乐中将一支小号喻为“灯塔”的象征,并将其安排在音乐厅的外场高处,小号独有的音色光泽和布局远处的音响效果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情节晕染,使“灯塔”所承载的方向、理想、信仰、光芒立体地交织在多种音乐情境中。特别是尾部乐章,当那支小号从外场缓缓走上舞台,用崇高、温暖的音色再次吹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旋律,那一刻,似一道天光打通着心门,朝霞在穹顶遥望大地,在天与人之间相对相隔的乐境中,悬若日月的红色信仰成为了众人之心的归依……乐曲最后,一支十余人组成的场外铜管乐队庄严起立,与台上乐队交相辉映,共同吹响充满希望的未来号角,最终升华为无限崇高的生命礼赞。
历经近两年的策划与创作,这部向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终于在国家最高舞台完美呈现。此次,6大交响乐团能够在一个项目中集结艺术资源与力量并携手共进,在国内音乐界尚属首次,这样的策划思路和运行模式相比过往的中国交响乐创作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事实上,早在世界首演之前的半个月里,6大交响乐团就分别在各自的城市举行了试演活动,每次试演后的沟通都对作品不断打磨与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演之后,6大交响乐团的团长都纷纷表示,《灯塔》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是一部运用纯粹交响语言传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的典范,其潜藏的巨大能量不仅已经让当代震撼,且必能让未来感叹、让后世回眸。一定要集6大交响乐团之力,将这部艺术精品向全国及海外进行最大力度的推广与传播,让世界真正听到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交响乐进入中国已有百年,从最早的电影配乐黄自先生的《怀旧》,到抗战时的《黄河大合唱》,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旗颂》等,中国的交响乐创作始终被赋予着文化发展的使命。走进新时代以来,我国文艺界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与风貌,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时代托举着中国交响乐的前行与发展,也呼唤着经典作品的问世与承续。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境域下,某种意义上《灯塔》可谓当代交响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作品一方面在情感维度上与中国当下的历史节点、时代特色、精神诉求、审美走向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则用极具思想性、哲理性、逻辑性的交响化思维打通着东方与西方。正是这样一个艺术理念的坐标,托住了《灯塔》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与艺术高度,使作品在“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乐国际化”的道路上成就了历史的期待,充分印证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乃新时代文艺创作之魂。可见,《灯塔》不仅是一位艺术赤子为党的百年华诞而创作的献礼,也是新时代艺术家运用世界语汇来讲述中国故事时胸怀强大文化自信的彰显,更具价值的是,作品能够给人以洞悉未来的眼光,且在其中收获中国交响乐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新思。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