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描绘了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党员,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备受鼓舞,十分振奋,特别深刻地感受到我党百年历史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中,更感受到一份坚实的使命和责任。
一、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认识和践行民间文艺事业的坚实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总结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是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历史的、现实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是我们不断进取、不懈奋斗的梦想和方向。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要从民族发展的历史高度认识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意义、践行民间文艺事业的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致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民间文化根脉,守望民族精神家园,使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文化凝聚力与创造力薪火相传。
我国的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创造。民间文艺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形式和风格,表现审美心理,承载文化观念,凝聚文化记忆,表达精神内涵和思想追求;民间文艺以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塑造着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发展,传统的乡土的民间文艺受到冲击。可以说,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不只是文艺样式的传承发展,也关系到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世界的传承与变迁。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民协团结广大专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从民歌大规模搜集整理、以“三套民间文学集成”为标志的各民族民间文学普查,到以文化保护为龙头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等一系列文化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又一个新阶段,坚定了文化自信,凝聚了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民间文艺发展,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鼓励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关心《格萨尔》等民间史诗和花鼓戏、潮剧等民间戏曲的发展,视察了敦煌等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民间文艺”的足迹,彰显了党中央对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以及对民间文艺发展的关怀和期望。在中央领导和中宣部的关心支持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两大工程全面启动,第一次大规模、高质量、集成性地呈现和传播“中国民间文学”与“中国民间工艺”的全貌,在新时代,为后世传承传播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
民间文艺事业,是党的文艺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来认识民间文艺的意义和使命。我们要从赓续精神命脉、守护文化家园的意义上加以实践,不断发掘整理,深入研究阐发,积极保护传承,促进创作发展,做到存其形守其神、留其名固其实,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滋养民众生活,凝聚精神力量,在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中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积聚民族发展的文化动力和创造力。在新的时代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的自信,筑牢文化的根基,守好文化的家园,传好文化的薪火,要不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维系乡愁记忆的情感纽带,凝聚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我们要立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扎根广阔的乡村田野,着眼变迁发展的现实步伐,在现实生活中,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样式,唱响百姓的生活心声和愿望图景,以民间文艺凝聚建设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前瞻未来,不断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种子,不断培养文艺传承创新的人才,不断加强中国民间文艺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建设,从而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动力。党领导的民间文艺事业,不仅要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传承文脉、培根铸魂,维系记忆、凝聚情感,表达心声、美化生活,创造创新、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和生活作为民间文艺事业的永恒起点和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民间文艺的本质,把握民间文艺实践的方法,明确民间文艺事业的基础和目标,不断增强来自人民的血脉亲情、开阔服务生活的宽广胸怀。
古往今来,民间文艺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人民群众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也是民间文艺的接受者、欣赏者和传播者。民间文艺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民性,民间文艺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学习人民的创造智慧,研究人民的创作、欣赏与传播传承习惯和经验,从火热的生活出发去探究、去保护、去发展,带着以人民为师的心态去学习、去服务、去传承、去研究。特别是当一些民间文艺样式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时,我们要回到人民的生活本身去寻找答案,不仅要帮助和支持传承者去守护和传承,还要从生活的文化需要、内容方式出发去发展和创造,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富有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好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要关注新时代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蓬勃发展的民间文艺成为新时代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我们要深入生活、深入研究,把握民间文艺传统与当代生活的“接口”和“交汇点”,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积极创作、主动服务,使优秀的传统民艺样式服务今天的百姓生活,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艺样式具有今天的生活主题、时代内涵、时代精神。优秀的民间文艺不只是历史的遗产,更要有今天的生活和创造,要回应时代的关切,唱响时代的旋律,体现时代的脉动与心声,服务今天人民高质量的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扎根田野、扎根生活的工作方法。一直以来,“到民间去”,“把书桌搬到田野”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传统。我们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精准研究,不困守书斋,不脱离生活,坚决不做“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两大工程的项目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几十年坚持抢救民族民间文艺工作的老专家,还有默默无闻坚守田野工作、严谨治学的中青年专家,他们中有一大批共产党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情怀和精神发扬光大。真正走进民间、深入田野,用心体验、用脚丈量、用情感受,悉心观察民间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认真记录民间文艺的风貌,深入研究口传心授的经验背后的规律,真正脚踏民间这块坚实的大地,感受民间文艺当代发展的现实,为繁荣我国的民间文艺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以民间文艺反哺生活,造福生活。民间文艺来自乡村田野,来自百姓生活。繁荣发展民间文艺,在于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文化民生,以文艺的创作和应用来提高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服务人民和生活,是民间文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只有反映时代的、民众的、群体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才是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民文艺,是我们繁荣发展的目标所在。从根本上说,民间文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符合老百姓的兴趣、大家伙儿看了有共鸣,就会拍手叫好,就是叫得响的好作品。其中包含深刻的文艺创作规律,要求我们的创作有生活的深度、有精神的高度、有情感的温度、有艺术表达的精度,大家才会有共鸣,才会有影响力,才能实现民间文艺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比如节日里群众的文艺活动开展得好,就更有“节日”的味儿、生活的劲儿,而不只是消费的“假日”。只有以民间文艺精品奉献人民,我们的民间文艺才有生长性,才有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民间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做好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以此回馈人民。
三、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初心使命的重要意义;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阐释了一百年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阐释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牢记初心使命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发出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
以建党百年的光辉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要时刻明白为何出发而矢志奋斗。民间文艺发展,关系民间的文化创造,关系老百姓情感记忆的表达与维系,关系乡土、乡愁、乡情的凝聚,我们要把这如田野山花的民间文艺传承好、发展好,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使来自民间的文化艺术薪火传承。这样的初心使命,激励我们,要远离浮华喧嚣而亲近乡村田野,保持生活的、人民的文艺之朴素热忱,保持关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长远考虑,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的冲击中保持坚定的自信和冷静的自觉,从而把心力、情感寄托于人民的文艺、大众的文艺、生活的文艺,为之不懈努力。
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引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领悟重大意义、思想内涵、核心要义,把握蕴含其中的时代特色、理论逻辑、实践品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艺事业和民间文艺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我们要坚持“学术立会”传统,深化关于民间文艺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服务我国民间文艺长期发展的宏伟事业。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秉承“学术立会”的传统,这源自我国民间文艺独特的发展规律,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工作特色,为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创作、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保障和基础。当前,我们要在学科建设领域,着眼国家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积极推进“民间文艺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建设。在文化实践领域,紧密围绕民族文化复兴、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等战略重点,切实加强学术研究与专业服务。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术阵地建设,推进乡村社区的“民间文艺之乡”建设,推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民间文艺研究基地”建设,并积极为民间的文化推广、技艺传承、艺术创新提供学术支持。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文艺规律,开展乡村田野调研,加强民间文艺基础研究,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间文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我们要发挥好“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团结服务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建设“民间文艺之家”。包括加强服务意识,向民间艺人学习,为民间文艺家服务,让民间文化活起来;加强青年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有研究能力、有创作水平、有文化情怀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加强民间文艺的普及与宣传,面向公众、社区、学校传播民间文化的种子,培育和传承文化的创造力,面向国际,发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民间文艺交流作用,在文化艺术的传播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主责主业,立足协会基本职能,围绕“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持续深化协会改革,积极探索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努力把工作对象向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延伸,不断增强协会组织活力、向心力、吸引力和行业影响力;持之以恒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和民间文艺工作的作风建设,把协会建设成为守正创新、奋发有为、覆盖面广、凝聚力强、温馨和谐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之家。
社会发展,生活变迁,不变的是奋斗进取的初心和使命。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引领我们砥砺前行的是伟大的精神力量。建党百年,我们回顾纪念,我们前瞻展望,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弘扬建党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书写奋斗的史诗、迈向新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