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山河人间》里的青春与时代

发布日期:2021-08-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茉琳  浏览次数:
 

陈家桥的长篇小说《山河人间》是其“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以淠史杭水利工程为原型回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以志刚与义兰两位年轻人的来往书信结构整部小说,四十万字的长篇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大建设时期程志茂五兄妹在扒河时的动人故事。小说中程家五兄妹的命运似乎浓缩了整个中国农村的青年农民的状态,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回望历史,因为有了热火朝天的集体群众运动,才使低下的生产力得到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民的面貌与中国农村的状态。《山河人间》书写的就是这段历史,让人尤为感动的是陈家桥生动地展现了这段历史里那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

巴赫金说过,成长小说中的人物必须克服自身的私人性质进入另一种十分开阔的历史存在领域。今天我们的小说常常在格局上陷入狭隘的私人生活,缺乏这种开阔的历史视野,而《山河人间》却在来往书信中反映了当时城乡的种种变化,以及整个社会建设的大气象。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应该了解在历史中当年的年轻人做了什么、选择如何行动,更应该去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以及处理自己与时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的。在《山河人间》的文本里,大哥程志茂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但也是六安老区农民英雄的典型,他淳朴、善良、在建设中有使不完的劲,光是看“白化手”“洼刀腿”“经得死”这些称号就知道他是怎样不顾一切地投入建设,这种建设中的困难不输于革命战场,这些朴实农民的坚定也绝不输于革命战士,这部小说凝聚了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像大哥这样的无数的年轻人为理想付出种种努力与奋斗,这种精神这种奋斗在大哥这样的农民心里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就是具体的革命建设工作,这是历史与现实对那一代人提出的要求。陈家桥写出了他们内心渴望超越自我的激情,朴素的语言中深藏力有千钧的不凡之处,人物的行动不仅仅是私人的成长,也是与世界一同成长,并见证历史发展的过程。

志刚与义兰一个是农村子弟,一个是高干子弟,但因读书结缘。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已经毕业,义兰在城市里工作,志刚则回到农村一边等待分配一边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小说的前半段志刚一直在经历内心的挣扎,他不情愿接受进城读书仍要回到农村的命运。小说表面的高潮是众志成城一次次克服扒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但真正的高潮其实是人物内心的搏斗,这个过程正是志刚认识自我、认清形势、寻找到革命事业中的自我与尊严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在社会身份中定位自我,都必然要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问题,而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每一个人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事实上,整个文本中,不管是志刚与义兰的通信,还是在通信中他们向对方转述的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交流,都是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由二人书信来往结构的故事是一种对话,但同时这对话也是他们在书写信件的过程中的自省与成长,他们最终体悟到成长必须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进入生活、进入劳动,把根深深地扎在大地上。

虽然这是一人分饰两角的故事,但从创作角度而言义兰是陈家桥,志刚也是陈家桥。在你来我往的信件中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基层农村的大生产、修水利;农民群体的复杂,英雄人物身上平凡的伟大、落后人物心理复杂的转变,农村干部的作风,以及城乡的落差与矛盾,知识文化与实践劳作的联系与冲突等等,志刚与义兰在生活中互相鼓励,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建设的事业里坚定信念。文本书写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也不仅仅是“广城畈”这个地方的父老乡亲,而是写出了自身命运与历史紧扣的一代人。

应该说,陈家桥对历史与个体、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都有着深刻洞察,个人只有投入到时代的浪潮中才能获得成长的力量,也只有依赖时代才能真正找到自我的定位。这样的思考,以往有柳青书写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有路遥书写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家桥则书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代青年人的奋斗。书中青年的希望与失望、乐观与悲观、动摇与追求,以及挣扎与信念让人感喟,也使今天的读者感动,这是个体与时代的张力,能看到作者对历史、对时代、对社会、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小说最后结束于志刚写给义兰的信,关于义兰会不会病重离世,志刚的生活会如何发展等等问题都随着小说的戛然而止消失在时空里。纯粹信件的方式,没有任何第三视角的切入,读者仿佛无意间闯入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就连最后无法知道结局的怅然若失都像极了生活中的插曲,多少人多少事不都是这般成为如烟往事,淡化在时代的浪潮中吗?但是读者会相信,义兰与志刚就是那个时代真正活过的年轻人,那时生活中千千万万年轻人,不就是一个个志刚与义兰吗?他们在祖国广袤的天地里生活过、奋斗过,又消失在茫茫人海与时光中,而今天,陈家桥的书写正是用文字唤醒历史。

朴素的文字,仿佛一段不经意的时光,当年的信件早已在抽屉里发黄。在《山河人间》中,作者将想象世界和现实生活完全打通,将自己彻底隐身于群众的浩荡队伍当中;读者则通过“收信”的视角再次进入了那个过去的世界,在轰轰烈烈的大建设环境中,我们看到了正青春的美好。正青春的不仅是这群年轻人,也是当时的国家与山河,正青春的不仅是他们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与勇气。而文本所呼唤的正是每一代年轻人,都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成为奋进者、开拓者,以及奉献者。

(作者系中国小说协会理事、广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