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文艺评论要在提高专业性、社会性和方位性意识中增强权威性

发布日期:2021-08-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范玉刚  浏览次数: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文艺评论要把好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以及加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等具体要求,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匹配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新时代需要开创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格局?惟此,《意见》明确要求“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倡导“批评精神”“严肃客观评价作品,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等,这些要求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旨在提升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权威性。本文结合文艺批评实践,就如何增强文艺评论的权威性,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起交流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立足新时代,文艺发展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作为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文艺评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自觉肩负起弘扬真善美、批驳假丑恶的职责使命,引导和促进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什么是文艺评论?所谓文艺评论就是对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文艺思潮的一种批评实践,及立足于专业水准上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批评和价值判断。因此,真正的文艺评论要的是批评,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张扬和基于专业分析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导向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其权威性,而权威性建立在专业性、批评精神和价值判断力上。具体说来,文艺评论需要在批评实践中增强三种意识。

一、增强从作品到文本性的意识,不断提升批评的专业性和价值判断力

文艺评论必须面对作品,这诚然不假,但仅仅停留于作品层面是不够的。一定意义上,作品永远在那里,而文本性则把作者、评论者、观赏者(消费者)、社会和历史一同带入敞开的世界性之中,并共同建构了一个艺术的世界,这里才有真理的发生——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有互为主体间性的对话。所谓文本不可能是独自在场,它一定是有所指有所关联,是在一种关系或体系中,即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存在。文本是语境的产物,也必须在语境中得到理解或阐释。可见,文本的在场与缺席是一种内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性存在,作品的意义表达正是在显隐双重运作中为批评家强力“夺出”。因而,好的文艺评论要有穿透作品的理论洞察力和审美领悟力,要有超越作品层面的批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提升文艺评论的专业水准,需要增强从作品到文本性的意识。

强调从作品到文本性旨在使批评对象回到其得以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强调在多维关系的展开或消费过程中理解作品——艺术世界的敞开,在批评中使作品存在获得一种整体性视域,以一种整体性观念把握作品,从而可以避免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着重某一点而不及其余的片面式批评。通常而言,如何理解作品的文本性与意义表达,是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实践首先面对的基本问题。一定意义上,这也是把握批评对象的基本要求,是得以开展有效批评的逻辑起点。通过探寻艺术作品的意义表达或如何有效表达,旨在回答艺术批评或文艺评论是什么。严格意义上讲,文艺评论不是对作品的复述,而是以真知灼见道出作品所未曾言者,并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在增强文本性意识中把握作品,能够使文艺评论在文本的敞开中对作品何以存在及其价值做出判断。

我们之所以在批评实践中强调文本性,而不是执着于作品,旨在打破作品的某种自足性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破除通常评论中“作者中心论”的迷误,不再“言必称希腊”,使真正的批评精神得以彰显。因而,面对作品存在,文艺批评实践首先需要在一种关系和世界的敞开中确立、把握批评对象——作品的文本性存在,正是在世界的敞开中,使文艺批评不再止步于所谓作品的坚实或作者的自我臆断,使文艺批评实践不会为作品所囿。其对作品应当的价值追问,必然增加文艺评论的难度,使作品可以被轻松把握的观点流于破产,甚至带来与作品的对抗性以及某种妥协与和解,从而破除了“作品中心论”的假定性,在文本的开放中以平等自由的对话剜掉“烂苹果”、开出“批评之花”。惟此,《意见》提出,“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 。事实上,正是文本的敞开使文艺评论充满诸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提升了批评家的创造空间,从而使批评家(评论者)有了立足于作品的用武之地,在提升评论的专业性中使批评成为一种艺术创造,使艺术家与评论家的对话成为可能,评论不再是创作的附庸。也就是说,文艺评论同样是一种艺术地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总体上看,增强从作品到文本性意识,强化了文艺评论的整体性观念和系统性思维,其背后是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格外凸显,以及整体性文化观的生成。这种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文化观要求文艺评论,既要在纵向上关注作品的文本性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生成,在不断累积批评经验中形成文艺经典的富矿,时时眷顾“永远的《红楼梦》和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同时,也要在横向上关注不同艺术门类的相辅相成,如实景演出的“沂蒙山”与现代民族歌剧的“沂蒙山”和电视剧形态的“沂蒙山”之间的互为性、超文本指涉性,使作品在文本性中获得理解和阐释。因而,强调从作品到文本性的敞开,有利于文艺评论在批评实践中对作品意义表达的审美价值程度的差异,做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批评家视野中,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不同的,都必然带有语境意识,因着文本的时间向度、空间向度的差异,必然导致对作品价值的评判呈现出差异性,这使得文艺评论的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观念格外重要。这种整体性文化观之于文艺批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学理基础(知识性)、政治意识(意识形态属性)、艺术性和审美判断力,更要强化批评家眼光的养成。凸显文本性旨在增强评论家的主体意识,以及在特定语境下批评主体的生成性和与批评对象的互为性;同时,也促使评论家把批评经验和人生阅历带入批评过程,作品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和世界的敞开。作品的意义就会向批评主体自我呈现,其意义表达就不再是探宝式的搜寻,而是在互为主体的间性中使意义现身出来。不是意义在那儿,而是意义不断生成显现又不断隐匿——显隐运作,使作品的文本性不断彰显。正是文本的开放性与批评家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作品的意义表达成为一个所指的自我呈现过程。这个过程不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变动不居的完整性过程,并有着自我指称的功能。

二、增强社会性和引领市场意识,在紧紧把握时代中引领社会风尚

《意见》提出,在文艺评论中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无可置喙,现时代语境下,市场性已成为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不能忽视的一个要素或者维度,随着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艺在其中所处的基础性与核心地位越发重要。对文艺的理解也越发不能脱离市场运作和产业视野,人民大众的文化权益保障也更多地依赖文化产业的有效供给。相应地,需要文艺评论在紧紧抓住时代中引领市场导向。对此,《意见》明确提出了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的要求。当下,市场和消费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么评价似乎都不过分,其在文化发展包括艺术生产与文艺批评中的影响不断凸显。可以说,在当下历史文化语境下,市场、消费都是艺术作品之世界性敞开的重要维度,甚至是艺术作品之世界性生成不可或缺的维度之一,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双效统一”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品既不能“趋利媚俗”,也不能远离市场,而是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正如艺术创作实现“双效统一”需要增强精品意识,文艺评论同样要在提升品质中发挥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随着消费人群代际的变化,传统的意识形态阵地已经转移到了市场和网络空间。人在哪里,引领社会风尚的批评工作就要到哪里,文艺评论要在引领社会风尚中推动大众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正是因着文艺对灵魂的价值祈向,要求文艺评论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市场、消费固然是作品之世界性敞开的维度之一,但文艺评论绝不能沦为一种消费行为更不能下坠为“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的堕落。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要求文艺批评在实践中要自觉增强审美趣味引领和价值判断意识。实践表明,缺乏独立的价值判断,一味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评论是缺乏批评精神的肤浅的应声虫,是对批评公共性能力的丧失,只能导致批评丧失本有的文化自觉。就此而言,批评不是复述作品说了什么,传播了哪些知识,而是道出作品隐匿于其中的“未曾言者”,揭示作品的空白、整体意蕴及其隐喻。艺术作品是可以消费的,但它不是如同对实用物品的那种消费,而是在消费中有意义的生成和价值的传播,从而使文化消费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风尚关联起来。可见,批评是一种有别于单纯消费的价值判断,一种审美的艺术的判断。就此而言,文艺评论是有门槛的,它需要一种文化眼光和审美判断力,更要有着对至善的价值祈向。因此,文艺评论要在批评实践中强化批评的社会性、公共性,强化评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这对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强化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一种身份意识和使命担当!

三、增强中国发展的新方位意识,不断提高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政治站位

当下崛起的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因此文艺评论要在批评实践中胸怀“国之大者”,在世界舞台上勇于担当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论及文艺与时运的关联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重要论断。契合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文艺评论要引领文艺创作增强世界眼光和人类文明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也就是说,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胸中有大义,心怀国之大者。同样,评论工作者也要在回归批评中超越一己之悲欢和个人的审美趣味,自觉担当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文化使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出贡献。在文艺批评实践中,自觉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评论导向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可以说,文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文艺评论的培根铸魂,托举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伟大,挺拔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成就的是一个国家的伟大;培土植根赓续的是历史的文脉,坚定的是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何谓伟大的作品?唯有那些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能够高扬人民性、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彰显创新意识、陶冶高尚情操的文艺精品,才称得上伟大。伟大作品不仅指文艺创作,同样也包括文艺评论,文艺评论同样可以成为人类文化经典。唯有这样的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才能在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特聘教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