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并从“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为开展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坐标。影视评论是文艺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影视评论对于影视创作、传播和接受起到重要推动与引领作用,有助于影视文化的正面形塑和风向引领。
作为新时代影视评论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内核,守住文艺评论主战场,开创影视评论新品牌、新平台、新方法,尤其要结合新时代影视评论的新特点、新趋势,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将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影视评论带给业界和受众,为全面建构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的新格局贡献力量。
新时代影视评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引,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方法和倾向。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他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认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并且“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一经典论述既强调了为人民的整体性,又突出了服务的层次性。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江泽民指出,“希望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个真理”。胡锦涛指出,“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渊源与历时性演进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始终将人民置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与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审美倾向是一个时代主流审美价值观的缩影,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都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影视评论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影视评论要紧密联系实际,提出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与文艺问题,努力触摸社会生活的本质,自觉用生活厚植文艺评论的根基。影视评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进评论文风,自觉寻求个体与社会大众的内在生命联系,积极沟通创作者、观众和社会大众。
新时代影视评论要密切关注影视行业动态,对优秀影视作品和多元影视创作、热点影视现象及时开展专业评论,有力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影视创作与影视评论共生共存,奏响时代文艺发展的交响乐。新时代影视评论要密切关注影视创作的热点趋势和业界动向,要与影视事业和产业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影视评论要聚焦优秀作品以及精品,要努力发掘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优秀影视作品,关注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民族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归纳总结优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作品在精神追求、价值内涵、审美表达、创作手法等方面的特色和突破,为提高影视创作品质提供指导与参考,为推动影视创作攀登高峰助力。新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尊重受众和尊重市场的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电影创作逐渐走向多元化,新主流电影、商业类型电影、艺术电影、动画电影、纪录电影等同时走进影院,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电视综艺、网络影视等也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多姿状态。一个相互融合、多元并存的影视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和不断发展。面对如此现状,一个拥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正确导向,以及健康、包容氛围的新时代影视评论环境和格局需要尊重差异、多元共生、兼容并蓄,这就要求影视评论拓宽视野、突破局限。在充分关注新主流电影与商业类型电影发展的同时,新时代影视评论也应该多鼓励新人新作,让小众电影、艺术电影走进大众视野。另一方面,影视评论要关注热点影视现象,对于作品质量高、艺术底蕴深厚、引发社会强烈共鸣的创作群体与创作现象,要予以及时关注,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促进影视创作与评论的有效互动,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内涵与文化底蕴。
新时代影视评论要坚持文艺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科学转化,既要借鉴西方影视理论,也要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应用到影视评论中。新时代影视评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凝聚中国审美气质的中华美学思想与评论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新时代影视评论实践中,提升评论文章的高度与深度。在中国文化的发展、积淀下,中国已经形成以道、气、心、悟、和等为特点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兼容并蓄,逐渐形成鲜明的中国审美风范。尽管电影是一门舶来艺术,但是在一百多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逐渐与中国人的审美融为一体,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生活内蕴,体现出突出的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电影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学人深耕细作,努力探索中国影视创作与传统文艺理论的内在关联,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运用到中国影视理论阐发与中国影视批评实践之中。立足新时代,中国影视创作工作者与影视评论工作者都应该积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将彰显中国人审美理想与审美风范的作品奉献给观众与读者。同时,新时代影视评论要坚持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方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又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影视理论与批评范式,积极参与世界影视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青年电影群体积极借鉴外国电影尤其是经典类型电影的剧作方式与视觉呈现方式,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创造,创作了一批制作精湛、扣人心弦的影片。影视评论同样需要辩证性地利用西方文艺理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风范的影视批评范式,形成中国学派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影视评论需要建构中国特色的评论话语体系,这对新时代影视评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期望,有助于我们开展健康、专业、科学、全面、公正的评论工作。
新时代影视评论要加强影视评论阵地建设,依托新媒体平台,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影视评论渠道与言说空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新时代影视评论既要继续以扎实的学术理论为支撑,保持客观、专业、公正的立场,又要积极引导公众有序发声,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营造风清气正的影视评论氛围。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影视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影视作品的生产、接受与传播速度往往快于其他文艺作品,在受众数量上也有明显优势。推进影视评论的速度与质量双重提升显得尤为必要。以笔者管见,一方面要推进网络媒体的建设,为影视评论搭建更多更好的传播平台。如今,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积极开拓传播渠道,极大地提升了影视评论的传播范围。但是,相较于影视作品的数量来说,影视评论数量还显不足,针对影视评论的网络媒体建设亟待加强。值得强调的是,在推进网络媒体建设的同时,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管工作需要重视。影视鉴赏与评论是影视艺术的再创造,影视评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是推进影视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同时,面对当下文艺界和娱乐行业的“饭圈”乱象和“唯流量论”等问题,文艺评论更应努力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抵制和打击非理性的追星行为与不良粉丝文化,共同营造文明有序的文化与文艺环境,以艺术之美与评论之真滋养大众心灵,引领大众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文艺评论的价值,鼓励更多影视爱好者、影视专业学生参与到影视评论工作之中。新时代是一个文化包容、多元自主的时代,漫画、游戏、网络小说等文艺形式越来越多地进入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的创作中,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影视作品的分众化趋势日益显著。90后、00后青年观众作为网络原住民也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电影消费的主体,青年群体的电影审美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要保持影视评论与影视评论主体发展的同步,引导青年观众开展健康、积极的多媒体网络影视评论,并将影视评论课程加入大学公选课、大学专业课等教学环节中,鼓励与扶持影视评论新人,形成“传帮带”的新时代影视评论人才聚集效应。
(作者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评论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