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青年人要把握好网络媒介素养的四个“度”

发布日期:2021-12-01  来源:谢辛 胡雨晨  浏览次数:
 

青年人在面对当下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之时,要努力把握好时代温度、文化厚度、思想深度、媒介尺度,感受时代温度、文化厚度带来的深思,从思想深度开始学会“知行合一”,牢记媒介尺度的界限感和分寸感,保持首尾不懈的诚挚之心,修炼扎实过硬的“精一之功”,培养卓然独特的文化之力,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为营造具有正能量、高能量的清朗的网络空间助力,为广大青年人奋进新时代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2035年远景目标而不懈努力!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深化网络生态治理,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成为新时代新青年面对新媒介环境的新责任。多个“新”的出现,是媒介变革的砥砺深耕,是网络用户以参与者身份共同完成的时代议题,为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的发展路径提出新挑战。

新挑战势必带来新任务,在人们不断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刻,亦出现诸多新问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社交媒介的浸润性以及参与度的不断提升等等,均促使媒介化生存的人们,顺应媒介发展的同时,产生较之以往更为复杂的心态,既对位多元化的媒介发展,又展现出与过度娱乐化相契合或者相悖的二元对立状态。面对不同的心态表征,我们从生存环境出发,对生存样态进行反思,不难发现新挑战、新任务与诸多心态产生的根源很可能指向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媒介素养。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大众传媒业发展而出现的媒介素养,根植于大众的媒介使用效果、信息认知能力,由此推动提高着青年受众的群体辨识。在回溯由平面走向立体、从视觉走向视听的媒介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欣喜常伴随深思,媒介素养逐渐成为各个媒介时代的必修课。尤其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惧怕互联网的媒介属性,转而以某种生活化的姿态拥抱媒介,并使之成为人们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游走”的介质。在这个心理外化的行为过程中,有人借助媒介完成使命,有人利用媒介达成目的,信息的“好”与“坏”不再绝对化,而指向了更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然而,面对不断发展的媒介之路,人们会不自觉地发现:当信息公之于众的时刻,人们的思考能力尤其是辨识能力,实际上可能在不断下降。因为伴随信息而来的是他者对信息的解读、评论与发酵,当你还未思考,即被动地完成了思考。此时,媒介素养所要求的正确评价媒介性质、功能和存在的议题凸显,建构新时代风朗气清网络文明的迫切性凸显。2021年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50岁以下网民占71.9%,青年群体依然是互联网应用使用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面对在新媒介环境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青年人如何积极适应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形成和保持自己的思想定力和是非判断力,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高质量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这应当成为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青年人理应就自身媒介素养的建构去把握好四个“度”:时代温度、文化厚度、思想深度与媒介尺度。

追求火热的时代温度。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构建了全新的媒介环境。从文字图片到网络直播,再到短视频,各种新技术样态不断出现,我们周围的媒介环境也变得庞大而复杂。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革新和媒介环境变革过程中,青年人应当主动把握时代脉搏,利用好新的媒介技术,掌握新的媒介环境,将时代内涵融入自身的媒介素养的建构中。

如今,VR、AR等虚拟现实、智能的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新的媒介技术给我们带来更加多样化的手段以记录这个时代。作为青年人,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不仅要积极了解新的媒介形态,还要主动寻找适合新媒介的话语体系。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时候,网络上出现了医护人员与方舱医院患者一起跳舞的短视频,还有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这些朴实而又珍贵的影像,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在情感上给人以抚慰和力量,还凸显出重要的社会价值。

新的媒介环境也为每个人赋予了新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介技术来记录和表达我们火热的现实生活,共同构建新时代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文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到,要科学正确地利用新的媒介技术,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避免走入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犯罪的歧路。广大青年的媒介素养建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明环境。

传承精深的文化厚度。文化的厚度决定了青年人的思想高度,我们青年人应当在网络新媒体互动过程中,积极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向大众展现中华文化之美,摒弃情绪化和极端化的宣泄、辱骂甚至网络暴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在世界文明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树立和突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媒介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卓然的魅力。在国外视频网站走红的视频博主李子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展现出东方文化的优美气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她创作的视频在国内和国外都获得了极高的播放量和关注度,成为了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象级作品。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值得每一个青年人去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表达,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有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中的优秀文化。网络新媒体时代,我们青年更应当利用好新的媒介手段和技术,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表达,培养具有文化厚度的网络媒介素养,共同树立广泛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引导和树立网络文明新风尚。

培育扎实的思想深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造就中华民族与人文发展的基石,当人们在不断追求进步和奋斗的过程中,将文化赋予思考的权利移植于某种思想高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从中感悟人性之美好、人性之道义,即中华民族文化讲求的“和文化”。“和”是人与外界的天人合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更是人自我认知的统一。人们从时代的温度和文化的厚度中收获成长的果实,更不断滋养自己,逐渐成为不同领域的播种者。尤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播种者即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收割者看似是受众,又因“传—受”关系的合一导致身份的合一,人们不再纠结于究竟是“传”还是“受”,而是将更广泛的视野放置于信息本身。众所周知,信息爆炸逐渐常态化,其介质指向短视频、网络直播、自媒体等喜闻乐见的视听新媒体形态,一部手机甚至一块手表的智能特征成为引线,信息随处可得。如此带来一个摆在眼前的议题:当我们借助便捷的新媒体载体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同时,我们很可能也陷入了被动思考的阶段,正如上文所述这种“被动”状态与“尚未思考”之间是对位的,孰真?孰假?真亦假,假亦真?信源、信道与信宿之间的内核关联又是否与信息传达的效果相一致?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这些议题的出现,均指向了人之所谓人的内核——思想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心、定神、定行之力,对每一个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的网民,尤其是青年人来说,都具有直接、鲜明与迫切的现实意义。面对“弱水三千”的迷失感,青年人应当具有坚定的思想定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理性、广博的知识所赋予思想以成熟呈现的能力,具有“只取一瓢饮”那般魄力,自觉避免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狂流中迷失思想的航向。

把握恰当的媒介尺度。无论是成熟的思想,还是建构网络文明的责任,都终将落脚于一把公平、公正的媒介之尺。它既带领人类在网络的帮助下,丈量了世界的宽度和广度,又以一把戒尺之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训。诚然,其目的不在于强求具备编解码能力的我们进行某种思维的规训,而是直指时代、文化与思想议题共同影响下的一种反思性,更确切说是促使我们学会自省,这是面对某些过度娱乐化现象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是看他者醉于灯红酒绿时保持自省的心态平衡,是看遍世间万物却明晰其内在的规律真理。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四届世界媒体峰会的贺信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国际格局演变深刻复杂。如何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广泛凝聚世界共识,媒体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这更为网络新媒体时代青年人上了一堂必修课。而诸如艺德等议题的升温亦表明,尺度不仅指向公众人物,更借助媒介传播影响着广大的受众。艺术之德与媒介之德之间形成联动,也对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人提出全新的挑战。

综上,青年人在面对当下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之时,要努力把握好以上四个“度”,感受时代温度、文化厚度带来的深思,从思想深度开始学会“知行合一”,牢记媒介尺度的界限感和分寸感,保持首尾不懈的诚挚之心,修炼扎实过硬的“精一之功”,培养卓然独特的文化之力,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为营造具有正能量、高能量的清朗的网络空间助力,为广大青年人奋进新时代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2035年远景目标而不懈努力!

(谢辛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副教授,胡雨晨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博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