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长江历来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也是艺术家精神滋养的重要来源。对于艺术家而言,用艺术语言表现长江,不仅是在记录中华民族的铿锵进程,也是在描绘民族精神的瑰丽图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放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透支问题,共同守护好母亲河。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标志着从“开发长江”到“保护长江”的历史性转变又迈上了新的台阶。“长江大保护·船家福”摄影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展出的作品聚焦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以镜头的语言、个体的视角、人性的温度,从普通长江渔民的生活变化,有技巧地展示出长江生态修复的历史变迁,令观者心为之动,情难自己。
在这次展出的80多幅作品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老渔民离船上岸的面容和神态。其中一张照片上,天生港渔民张正华、张正勇并肩站立在渔船上,一人一边,共同展示一份《农业农村部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制度管理制度的通告》。两人表情严峻又写满了镇定,严肃的面庞与手持的红头文件构成了一个三角,稳稳占据着视觉中心。在两人饱经沧桑的脸上,刀刻斧凿般的皱纹沟壑纵横,讲述着“出没风波里”的艰辛,又似乎隐喻着长江生态保护任务之急迫。两位渔民嘴角轻抿,双目微缩、视向前方,面对即将改变的生活,他们或许多少有一丝忧虑,但更多的是坚定和自信。我想,只有对自己身处的社会、国家和制度充满信赖和骄傲的人,只有对自己创造的生活满怀热望和勇气的人,才会流露出如此的神情。感谢摄影家王俊荣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其定格在了照片上,为历史留下了时代的真实瞬间。可与这幅照片合观的作品是《走向新生活》。这张照片里的渔民一边离船登岸,一边开怀大笑。他笑得如此敞亮,充满了感染力。在他的笑意里,静态的照片仿佛也要活动起来,向着渔民前行的方向延展开去,把他们新生活的更多细节分享给我们。
“船家福”摄影展的作品,切口很小,拍摄的只是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职业渔民,在从古至今与长江相依为命的渔民群体中,他们可能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渔民,他们是长江历史性转折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承担者。因而,他们个体的微小生活,其实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缩影。作为摄影家,王俊荣长期关注这一主题,随时记录行业的点滴变化,以20余年不停歇的持续创作,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沉甸甸的历史感。
更重要的是,在追踪历史脚步的同时,王俊荣始终把镜头对准担当历史的人,也就是长江渔民。这就确保了他的创作在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的轨道上行进,始终葆有对劳动者的尊敬和赞美。展出的作品中有多张“渔民和最后一批渔船合影”。作为普通劳动者,他们或许没有想过承担历史记录之责,面对镜头时,他们不善于凹造型,反而还有些拘束,但我们依然可以读出与熟悉的生活离别的情愫。当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些作品,欣赏渔民全神贯注于《织网》《补网》、晾晒鱼干,集中精神应付《暴风雨来了》,以及在《收网》的阳光中变成一道道剪影,又会读到他们徜徉在属于自己的生活时那份自在、舒展,由此也就更能深切地理解他们与朝夕相伴的长江、渔船的感情。
真情的告别总是泪光点点,但前进必须与过去告别。洞悉这一人性与历史的变奏,捕捉和呈现此种复杂的感情,正是“船家福”系列作品的成就所在。时间总是无差别地流逝,情感却会沉淀下来,并把人性之美锚定在岁月的长河深处。在“船家福”摄影作品中,“渔船上的爱情”占了不小的比重。我以为,这是摄影家和策展人十分高明的艺术选择。爱,是人间最复杂的情感,也是最能展现人性的东西。同时,爱又是最难答的考题,也是世事变迁中最牢靠的港湾。从照片上看,这些穿着婚纱和西装的“新人”早已不再年轻,也不是俊男靓女,有几位更是白发苍苍。他们或轻轻相拥,或深情凝视,从他们的体态、眼神和微笑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真谛。原来,爱情是激情似火的绚烂,更是醇厚如酒的相濡以沫。摄影本是宁静的艺术,以静止的瞬间讲述流动的往事。我相信,现实生活里“渔船上的爱情”一定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共同面对风浪时的携子之手,也有一起编织生活梦想时的心灵守候,或许还有“船”头吵架“船”尾和的磕磕绊绊。作为摄影作品的《渔船上的爱情》删繁就减,用含蓄而明快的方式勾勒出离岸渔民的幸福一刻,以及他们宁和、充盈的情感世界。
保护长江,建设长江经济带,说到底都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王俊荣和他的“船家福”以对人性所倾注的关怀,深刻地把握了这一点,也就参透了长江禁渔题材内在的思想和艺术吁求,借光影之形谱写了新时代里振奋又感人的“渔家傲”。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