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坚守民族文化本性 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

发布日期:2021-06-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黄会林  浏览次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重点阐述了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复兴、文化繁荣、精神独立的大问题。而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民族。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为世界文化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进入现代,文化不自信却成为较为普遍严峻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加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文化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甚至到普通民众,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崇拜、追捧、向往、模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发展不容乐观。以影视行业为例,虽然中国电影在银幕数量、电影票房、影片产量和市场规模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价值观引领和精神影响等方面,中国电影与世界上其他电影强国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不少国产影片缺乏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对“好莱坞式”大片的跟风模仿日甚一日。因此,中国影视需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重新谋篇布局,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意味着要在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影视文化。这里关键是如何吸收。我个人认为吸收必须是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域文化加强本土文化,使它更加生机勃勃地生长。

早在1995年,我就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影视理论民族化的课题,并就此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建立中国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等系列文章,提出了“中国影视美学”的概念,并对中国影视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当时倡导影视理论民族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电影电视是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巨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第二,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是,中国影视并非欧美影视的翻版,它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我们的民族美学与民族文化可以对影视艺术产生深刻的、良好的影响。

自2009年之后,我与老伴绍武又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这是对此前所提出的民族化影视理论的延续、补充与升华。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是与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并行鼎立的“第三极文化”,中国电影文化也应该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第三极”。作为一种理论设想和文化目标,“第三极文化”旨在重塑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振奋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会通”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各种文化,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现在这一理论已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深入,从电影电视领域,进入到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不断发展壮大。我相信,在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过程中,“第三极文化”理论将会帮助我们认识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价值性、取向性等意义,进而发扬民族特色、树立民族气派,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战略性发展。

具体到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点,要坚守并发扬中国电影自身的优秀特性。我们的民族电影文化,有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源流、文化个性和文化精神,需要展现出我们民族电影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借鉴、吸收欧美电影文化特长的目的是为自己所用,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于自身。以我们提出的“第三极电影文化”为例,其核心要素是代表中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首先是将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与尊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透过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来反映历史或现实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从而与世界展开对话;其次是展现“义以为上”,“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格、精神气节;再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道义担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等。可以说只有充盈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性,才能成为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第二点,要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寻求民族自己的电影文化出路。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不是单凭收购几个院线,或者设置进口障碍就可以解决的,最重要的是发掘中国文化中先进的部分,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是感兴趣的,但是,如果一味强调中国文化中古老的、神秘的部分,将会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创造中国文化中先进的、现代的符号,是我们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我们要调整影视创作中的自我认知。从2011年开始,我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每年都会做一份“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问卷调研”,至今已经持续10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障碍,部分是源于中国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错位和混乱。比如,中国武术的精髓并非击倒对手,而是蕴含在武术中舍己为人的侠义精神。所以,作为中国影视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放眼看世界之后,重新观照自身,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智慧,才能为世界所关注和认同。

第三点,要搭建完善支撑影视民族化的学科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发现和培养优秀的青年影视人才对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至关重要。以北师大为例,1987年我们创建了北师大戏剧影视教研室。1992年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置影视学科。1993年获得综合性大学第一个硕士点“影视艺术与技术”。1995年获批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同时拥有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全部硕士点。1998年获得国内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现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影学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本学科的有效支撑平台,获得教育部“双一流”“A+”学科(评估)。学科正是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借鉴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立足中国实际,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和卓越的社会服务,成为国内影视教育的开拓者、影视民族化学科发展和人才孵化的基地。因此,我们要锻炼和培养具有世界视野的影视人才,重视影视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体系建构,推动中国影视研究与实践的蓬勃发展。

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说到底就是要提升我们的文化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守发扬本民族电影文化的个性特点,努力学习西方电影文化中优秀的因素,又要坚持走出去,让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具有自身应有的影响力,还要锻炼和培养新时代的影视人才,搭建完善支撑影视民族化的学科体系。即使道阻且长,我们也必须上下求索,走出自己的电影文化之路,建构起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影视学派,推动世界电影文化既“各美其美”,更“美美与共”!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